贝岭应邀到德国特里尔大学演讲(图)

中国流亡诗人贝岭先生结束在德国的访问写作活动离开德国。在离开德国前贝岭先生应邀到特里尔大学就最近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作了报告讨论。

0:00 / 0:00

三月,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出版社、苏尔坎普出版社推出了作为今年重点的图书,由著名异议作家、流亡诗人贝岭先生所写的关于最近三十年他所参与和了解的中国当代文学情况的回忆录。贝岭先生到德国参加了莱比锡书展后,在施平根文学基金会资助下继续在德国进行了两个月的访问写作。现在这个访问交流项目结束,在他离开德国前,贝岭先生应邀到特里尔大学做了一场演讲。为此,记者采访了贝岭先生。

贝岭先生首先对记者说,“现在我在施平根文学基金会的访问结束了。这段时间我又做了一场文学活动,就是在特里尔大学的汉学系。这场活动主要是和我的书有直接的关系。讨论的主题主要是和这个大学的学生、研究生,还有他们大学的汉学教授和学者,探讨我这本书中从八十年代的中国的地下文学,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的文学中分开的这两个历史,一个是官方文学的历史,一个地下文学的历史,地下文学怎么样成为流亡文学。这个过程中一些作家他们本身的一些特点,和我在这本书中想梳理出来的一个脉络。”

关于他对于这段历史的看法,贝岭先生说,“这个讨论中最重要的是我谈到的一个历史,他们不十分认可。这就是我在这本书中是作为一个失败的作家来探讨我这么多年走过的历程。这个失败主要是围绕我曾经在八十年代末离开中国前曾经有过一个地下诗歌杂志《倾向》,九二年停刊。九三年我们创办了《倾向》杂志。《倾向》杂志后来做到两千年在中国被禁刊,这个过程也就是后来这份杂志失败了。这个部分其实是我的回忆录的一条隐含的主线,就是每一次的失败我都没有停止,都在继续努力,继续在做。”

关于这场讨论的情况,贝岭先生介绍说,“因为特里尔大学的刘慧儒博士和他们大学有几位对中国当代文学比较熟悉的博士生,所以我们就有了很多的讨论。现场主要讨论的是,在这么一个过程中,中国文学的两条线还是比较明显的。一个就是大头,就是官方文学下的中国文学的变化,其中谈到了小说的兴起。另外是一个地下文学和地下作家,地下文学现在在中国大陆的整个环境变成网络以后大陆是比以前更为弱了。”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