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报告:中国农产品质量仍不安全

0:00 / 0:00

公众关注的农产品安全问题被提上人大议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周二发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情况报告,点出农业产品质量仍不安全,并特别点出农产地污染、农药使用等问题。不过,有环保专家认为,农产品安全牵涉甚广,需从更宏观角度检视。

假鸡蛋、毒奶粉…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全民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周二发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情况报告,报告也老实地提到—— “吃菜要多泡,总担心有农药残留;面太白了,米太亮了,不知道是加了什么东西成了这样俊俏靓丽模样,暗一点,是物之本色,心里才踏实…”

其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早在2006年底已实施,但据实施情况报告指,相关法规在实施过程中仍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形势仍很严峻、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还很不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本台记者采访了两名环境问题学者,他们均指出农产品安全问题,远远超出报告所提及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夏青向本台记者表示,他们早在20年前已开始做提高农产品安全的工作,至今已可见一定成效。

夏青指,现在市场上的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无公害产品,已经保证到无农药、无化肥。现在要做的是填补落后,让更多产品能满足老百姓需要。

夏青认为,推动农产品安全时遇到最大的阻力是销售、生产这些产品的人要推高成本。 “有些落后的区域,他挣不着钱,他就阻力大,所以这是个利益问题。老百姓次的东西不买,好的东西价格能比次的东西价格高一点,另外买的人多一点,这就鼓励他们坚决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做。”

食品安全政策没有落实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指,真正的问题,不只是在农业方面,而是要在政治上面作出配套。

牛凤瑞:“河流污染、水污染的问题,这个就不是农产品,农业生产本身所能解决的。它涉及国家的工业化政策、城市化政策,以及相应的环境管理的一些政策实施问题。我们很多政治上恐怕还不配套,这种不配套,可能就造成我们现在很多政治上提出了,但是落实不力,监管不力,而且相应的利益矛盾是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

牛凤瑞认为,要保障农产品安全,首先要有法可依。现在相关法律有了,那条例怎么落实,法律是否有不足的地方,还是需要不断检视。

体制外的人,谈到农产品问题时,更直接把症结指向社会体制。山东异见人士张恩广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无奈地表示,作为一个个体,他无法逃避中国的各种问题。对于专家希望政府做好监管工作,他并不看好。

张恩广: “这些所谓的监管,能不能落到实处,那就不好说了。中国的整个监管体系,其实都是政府来运作的。没有底下的独立性,更没有民众的呼吁。”

张恩广认为,要真正落实监督,必须开放让民众和媒体自由言论,变成一个真正民主化的体系。

记者:靖媛、黄春梅 责编:胡力汉/嘉远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