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家庭的厨房垃圾桶旁边一般都会堆着各色塑料袋,它们大多是超市购物袋。人们通常会把这些塑料袋二次利用以放置家庭垃圾,但最后还是难逃丢弃的命运。联合国周二警告,塑料污染正在包围地球,治理源头势在必行。塑料产品该向何处去?
本周二是世界环境日,而今年联合国环境署的年度展望报告主题是“塑战速决”。这份报告毫不含糊地描述了塑料污染在全球范围内的严峻局势。
报告说,全世界90亿吨塑料垃圾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大多数此类垃圾最终被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流入环境中。
中国是塑料包装垃圾最大来源国,超过了欧盟和美国。但从人均数字来看,美国占据首位。
新华社援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海洋处项目官员海迪•萨韦利•索德伯格(Heidi Savelli–Soderberg)说,中国是联合国人口最多的会员国,它应在塑料污染议程方面做领头羊。
塑料的化学性质众所周知。它不会生物降解,只会慢慢分解成小碎片。但当它分解后,从海洋中清除塑料碎片的难度就变得非常大。
报告警示,由泡沫塑料制成的塑料袋和容器可能需要几千年才能降解。如果这些微粒被鱼类吸收,它们最终会进入人类的食物链,但公众普遍对塑料微粒的健康危害不甚了解。
报告提到,环境中最常见的一次性塑料垃圾包括烟头、塑料瓶、瓶盖、食品包装纸、塑料袋。这些随处可见的物品正在无声无息地摧毁我们的家园。
塑料污染联盟(Plastics Pollution Coalition)是一个囊括700多家国际环保机构、基层团体、商家和业界领袖的联盟。该组织总裁兼创办人之一戴安娜•科恩(Dianna Cohen)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虽然化石燃料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不受待见,但塑料产出不仅没有缩减,反而正在增加。在她看来,这是塑料厂商投机主义式的挣扎。
“我认为它们(化工厂商)这样做是因为感受到了一股不祥的预感。自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塑料业起步后,大家认为几十年后的今天的确是逐步取代化石燃料能源和各种产品或包装的时候了。这些厂商意识到它们的寿命已经所剩不多了,于是决定提升产量来赢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她坦言,如果厂商能够审慎地生产塑料产品,这个材料的使用价值是很高的。但是,人们日常使用的一次性塑料产品,例如刀叉、容器和食品袋,不仅会危害地球环境,还会造成不小的健康隐患。
当被问及为什么有舆论认为商家淘汰塑料袋或对它们收费会给穷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时,科恩女士直言,这样的观点相当可笑并极具讽刺意味。
“塑料污染的恶果已经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从战争到资源过度开采甚至到背井离乡。造成这些恶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塑料生产加工、使用、吃喝或用塑料包装。另外,塑料垃圾处理机制在仍然不健全的情况下,塑料的滥用对环境和海洋造成了巨大创伤。这个不公的社会现实已经在影响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贫困人口。”
在中国,来自山东的纪录片制作人王久良花了6年时间用镜头诠释了中国在塑料垃圾的生命链中扮演的角色。他在制作过程中对进口塑料废物的情况做了详细搜寻和记录。通过拍摄他家乡一座小镇塑料处理厂的工作百态,他得知这些家庭作坊的露天工作环境相当恶劣。它们把废塑料切碎出售给南方工厂,这些工厂会转而将这些小颗粒制作成新的塑料制品。他发现,这些数以千计的塑料处理厂附近的空气和水源受到了严重污染。
王久良就此制作了81分钟的影片《塑料王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提到,去年1月份这部影片在网络迅速蹿红,但不久就从中国互联网上消失了。
但记者发现,王久良的官方微博账号显示,《塑料王国》今年已在成都、北京、广州等地放映,观影席位还相当抢手。
记者尚无法确认这部影片在大陆最新的审查标准。记者试图联系他了解情况,但并未成功。
近期,中国在垃圾治理政策上发生了重大变化。2016年中国接收了全球56%的垃圾,但从今年起,政府正式启动了一项新规,禁止进口包括生活源废塑料在内的“洋垃圾”。此举导致香港、英国等地的废弃物大量堆置,令世界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垃圾的归宿。
(记者:家傲 责编:申铧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