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干旱背后的水危机

0:00 / 0:00

今年夏天,中国北方多省区遭受严重干旱,人畜饮水困难,作物受旱,已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生产和生活。专家认为,中国政府在面对中国北方缺水问题上,没有长远目光,仅仅靠南水北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据中国大陆的《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今年夏天,西北、华北、黄淮、长江上中游及西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部分省区发生了严重干旱。

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北、陕西等13省区作物受旱面积7234万亩。

在河南旱情最严重的平顶山市,一些农村地区已经断水3个月。不但庄稼基本绝收,人畜饮水也面临困难。

统计数据显示,干旱在中国几乎年年发生,且持续时间加长,影响范围和程度日趋加重。年年出现的干旱问题,暴露出来的是深层次的水危机。

黄河流域、海河流域、辽河流域近二三十年偏旱,再加上人为原因,水资源衰减,很多地方衰减率达到10%、20%以上。

江苏宜兴的环保人士吴立红说,水资源衰竭问题不仅出现在中国北方,在太湖之滨的宜兴也不能幸免,他的家乡原来水网密布,而现在由于化工工业的污染,村民只好饮用水库的水。

“每月要交水费,迟了要罚款,我每次去缴费,心里就窝火,因为小时候,我们这里的河水湖水非常清澈,鱼虾很多,可以到河里、湖里游泳,而现在这里的湖水已经20多年不能直接饮用了,也不能下湖游泳,因为水污染太严重了。”

报道说,中国目前工业和生活用水量达到2000亿吨的规模,废污水排量达到700多亿吨规模,对江河湖泊的水环境质量造成威胁,甚至有些地方的水源地水质也发生了恶化。

吴立红对此表示,中国应该反思自己三十年来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考虑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现在口头上强调要保护环境,但是实际行动很少。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我本人因为保护太湖生态环境批评当地政府而被构陷入狱。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三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水污染,人没有水喝就无法生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工业和城市用水在迅猛增加。

吴立红说:“如果再不为缺水问题做实事,而是喊空口号,那么中国各地会因为争夺水资源出现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

吴立红指出,实际上,中国各地因为水资源问题已经出现多起群体性事件。

“大连、厦门和江苏启东等地的反对PX项目的群众抗议,北方城市缺水以及南水北调引起的争议。”

中山大学自然灾害研究所的梁必琪教授说,现在中国政府在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上目光短浅,试图从南方省份长线调水以解决北方缺水的燃眉之急,但是长线调水会引起调水沿线生态方面的负面影响,而且,今年南水北调的取水口湖北汉江丹江口本身旱情也很严重,如果南方的水源都得不到保证,那么南水北调工程就失去任何意义。中国政府应该重新思考如何解决北方缺水问题,例如如何涵养水源,退耕还林,限制北方城市的规模等等。

“中国政府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不能让城市无限制地扩大规模,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有一个百年以上的规划。”

(记者:高山 责编: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