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冷凍食品和包裝是新冠禍首嗎?


2020.11.25 15:30 ET
jt1125z.jpg 進口冷凍食品和包裝是新冠禍首嗎?(自由亞洲電臺製圖)
Photo: RFA

中國針對進口冷凍食品的嚴格檢測、消毒或禁止進口措施,引起貿易伙伴的反彈。11月25日,中國疾控專家們在國務院記者會上爲這種非常做法背書,強調雖未發現因食用冷凍食品而感染的案例,但中國會繼續強化“人物同防”的措施。

中國官員: 未發現因食用冷凍食品而感染

在海外新冠疫情仍處於大流行狀態下,進口到中國的冷凍食品能喫嗎?有因此染疫的風險嗎?中國國務院在11月25日的記者會上給了答案:風險低。

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環境所消毒與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張流波呼籲,中國民衆不必過於恐慌。“我們大家都不會因噎廢食,起碼目前風險是比較低的……目前並沒有發現因爲直接食用這些冷鏈食品引起的感染。”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也在記者會上解釋,中國多地頻繁出現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檢出新冠病毒陽性的兩大原因。一是許多國家處於新冠疫情爆發期,而新冠病毒在低溫下存活時間長,因此進口冷鏈食品、或外包裝可能成爲跨境攜帶新冠病毒的載體。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爲中國官方近期加大對進口食品的核酸檢測,“隨着檢測頻次、頻率以及覆蓋範圍的增加,發現陽性的概率也就增加。”

李寧提供了最新數據,”總的來看,陽性率也是比較低的,截至目前全國抽檢監測的陽性率是萬分之零點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裝。”

雖然沒有食用進口冷凍食品感染的案例,但李寧提到了在大連、青島、天津等出現進口冷鏈食品搬運工感染新冠病毒病例,說明若防護不到位,反覆接觸進口冷鏈食品的高風險人羣仍可能感染。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經營司市場稽查專員陳諝則在記者會上說,中國會繼續強化“人物同防”措施。

 

新冠肺炎爆發後,北京一家超市的進口冷凍海鮮產品2020年6月16日被打上了封條。(路透社資料圖)
新冠肺炎爆發後,北京一家超市的進口冷凍海鮮產品2020年6月16日被打上了封條。(路透社資料圖)

 

中國“人物同防”非常措施

習近平在今年一月就已經以“人民戰爭”來爲這場疫情防控定調。這包含不少引發爭議或壓制人權的做法,比如封城、全面排查、或是最新針對進口商品的“人物同防”措施。

中國國務院在十月底發佈《冷鏈食品生產經營新冠病毒防控技術指南》,海關總署則在11月8日根據指南,進一部規範相關細節,兩個重要的環節是對商品的檢測與消毒。

中國海關署接着在11月12日宣佈,針對員工感染新冠肺炎的20個國家99家生產企業採取了暫停其產品進口的措施。

“越來越多證據確認了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和人與人密切接觸來傳播。但是青島(裝卸境外進口的冷凍海鮮工人感染)的案例在科學上仍然是個謎,還是有必要採取謹慎的預防措施。” 哈佛大學公衛學者丁亮對本臺表示,中國採取的全面檢測、人物同防措施是一個國家在疫情控制到一定程度後採取的非常手段。

美國蘭德公司的流行病學家黃志環(Jennifer Bouey)博士以書面方式告訴本臺,關於進口食品攜帶病毒,是否可能導致疫情再次傳播,仍然需要更多科學數據的收集,她期望看到中國流行病學家發佈這些調查及科學報告。

 

 

進口冷凍包裝上的檢測之爭

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對冷凍食品進行病毒追蹤檢測的做法罕見。今年八月,新西蘭一家冷庫的一名工作人員檢測呈陽性,但之後排除冷凍食品爲感染源。

臺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1月25日也表示,在11月間檢驗多款進口冷凍食品,無論是否來自疫情盛行的國家,都沒有驗出新冠病毒。

路透社報導,在本月初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會議上,加拿大代表直指中國檢測進口食品並將病毒核酸篩檢陽性產品拒於門外,是“不合理的貿易限制”,且批評中國未提供相關作法的科學理據,傷害貿易、也傷害進口食品聲譽。報導稱,澳大利亞、巴西、墨西哥、英國和美國都附和了加拿大的說法。

世衛組織在回覆美聯社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在包裝上發現病毒的案例看來是“罕見而孤立的”。世衛組織稱,在冷庫條件下,病毒可以存活較長時間。與此同時,沒有證據證明人們因食用食物而感染新冠病毒。

世衛組織緊急項目負責人萊恩(Mike Ryan)今年八月曾表示:“人們不應害怕食物、食物包裝或者食物的運輸。沒有證據表明食物的鏈條參與新冠病毒的傳播。”

“我想提醒人們一下,今年初世衛也曾提說過沒有(新冠病毒)人傳人的證據、也曾對無症狀患者語帶保留。在面對未知的科學前,最好方法還是保持高度警惕。”丁亮說。

黃志環則說,監測、檢測、追蹤,爆發後採取迅速社交隔離的干預措施,仍然是控制疫情最重要的不二法則。

 

(記者:唐家婕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