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病毒蔓延 禍首是人還是野味?
2020.01.23 15:25 ET
武漢肺炎病毒的蔓延已造成湖北省六個城市相繼封城。目前已經證實,這一新型冠狀病毒來自被人食用的野生動物。但自2003年非典之後,中國政府曾下大力整頓野味市場。爲什麼野味市場仍然屢禁不止,並最終導致了本次病毒爆發呢?
武漢肺炎禍起野味市場
在週二的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已經表示,本次武漢肺炎病毒的來源是當地一家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衆多線索指認,這家市場就是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雖然稱爲海鮮市場,但民衆可以在這裏買到大量野味。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對媒體表示,病毒可能來源於竹鼠或獾一類的動物。但北京大學等院校的研究人員22日在《醫學病毒學雜誌》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稱,蛇是最有可能帶有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的野生動物。
武漢疫情與野味之間的關係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把這一事件與2003年非典爆發相提並論,指責政府管理失職,沒有有效約束野味的銷售,才釀成此禍。
一位不願意透露真實姓名的先生曾在廣東生活過幾年,他告訴本臺記者,
“長江以南區域,野味市場比較大,而且當地市場的管理也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中國野味市場的亂象
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進行中國食品安全研究的司振中博士分析了這種市場亂象,
“這畢竟是一個小規模的、灰色的市場,(政府)並沒有完全的監管,而且政府也沒有相關的嚴格的數據,存在這種情況也沒有辦法。”
中國對野生動物養殖和銷售有嚴格的制度規定,普通商戶必須有《水生野生動物經營許可證》、《水生野生動物馴養證》等許可證才能進行經營,並且還有諸多限制條件。例如:野生娃娃魚不能直接以食用爲目的銷售,而必須是人工養殖的第二代之後,才能食用開發。
2003年非典之後,食品市場進行了大力的清理整頓。當時一度認爲,導致非典流行的薩斯病毒來自人們食用的野生動物果子狸。廣東政府爲此下大力氣整頓食品安全市場,新出臺了野生動物養殖業的措施,表示要依法查處未經批准養殖、引進和出售野生動物的活動。
2017年,廣東省又首創了活禽市場的“1110”防疫制度(即:一日一清洗,一週一消毒,一月一休市,過夜零存欄),被農業部在全國推廣。
中國人喜好野味的社會文化因素
雖然如此,依然擋不住中國人對野味的喜好,龐大的需求使野味市場一直在暗地裏運作。司振中認爲,中國人對野味的喜好源自諸多社會文化因素,
“野生動物的消費是一種社會地位的體現,中國人聚餐的時候,希望能夠顯示自己的經濟能力,野生動物價格比較高,比較稀有。”
同時,中國人傳統上認爲野生動物來自純天然,沒有食品添加劑等等。另外,中醫下藥也採用野生動物,讓很多中國人認爲,野味能增強體質。
司振中指出,要杜絕野生動物傳染的病毒,最好的辦法就是全面禁止野味的銷售。
目前,在中國諸多大城市普遍存在活禽市場,但這些市場的管理不一定很規範。司振中此前已公開表示,中國活禽市場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需要更好地去執行既有的食品安全制度。
本次武漢肺炎疫情擴散後,病毒的發源地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已於近日關閉。但據紅星新聞網報道,武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曾於2019年9月25日通報稱,武漢市區兩級政府部門開展野生動物市場專項整治行動,未發現違法經營行爲。此時據武漢確診第一例新型肺炎病毒感染病例,還不到三個月。
(記者:王允 編輯:申鏵) 網編: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