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炫冬奧暗藏環境危機 人造雪構成多重隱患
正在北京、張家口舉行的冬奧會已經決出多項冠軍,但在這場世界矚目的盛會背後卻暗藏着不常被人提起的環境危機。環境專家認爲,北京作爲首次全面應用人造雪的冬奧會可能構成多重環境隱患。
雖然因爲存在人權紛爭,北京冬奧會受到多個西方國家的外交抵制,但本屆冬奧會整體上仍然順利舉行。截止2月10日,北京冬奧會已經決出44塊金牌。
當美國華裔名將陳巍2月10日憑藉5個四周跳獲得冬奧會花滑男單冠軍後,中美兩國的媒體都不吝讚美之詞,全世界冰上運動愛好者都在爲他歡呼。
人造雪的風險
遠在美國滑雪勝地科羅拉多州任教的諾亞·莫洛奇副教授(Noah Molotch,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對本臺坦誠,他很喜歡觀看冬奧會的電視轉播。
但他同時也爲本屆冬奧會暗藏的環境風險感到擔憂。這種擔憂主要是因爲北京冬奧會全方位使用人造雪,“爲了冬奧會(人造雪)所使用的水可能對環境造成重要影響,尤其是對本地區其他依賴這些水資源的利益相關者,以及地區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據河北延慶報報道,爲了保障冬奧會延慶賽區的人造雪等地表供水,延慶白河堡水庫從2018年開始由原來向密雲水庫輸水爲主,調整爲向流經冬奧會場館附近的嬀水河生態補水和十三陵水庫輸水爲主。
另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張家口政府網站披露,爲了涵養水源,張家口地方政府關閉了數萬英畝土地上的灌溉設施,讓位於奧運場館位置上的農民遷居高層公寓。但經過本臺記者覈查,張家口政府網站上的相關報告已經無法打開。
莫洛奇分析說,“這裏面涉及到水資源平衡。如果你把水集中到一個地區,就是從另一個地區把水抽走。考慮到其他地區水資源的狀況,這麼做就會對那些地區的水資源造成嚴重影響。”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地理學教授德容(Carmen de Jong)也強調,北京冬奧會人造雪對周邊地區水資源造成的擠壓是格外嚴重的。
世所共知,北京及周邊地區是比較乾旱的地區。據新京報2013年報道,當時的北京就年均缺水十五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還不如北非。德容指出,“北京冬奧會人造雪的水源實際來自其他地區,也就是來自集水區,這些水本來是供給周邊地區的飲水,包括首都地區的飲用水,還有用來灌溉的水。”
德容教授解釋說,雖然上一屆韓國平昌冬奧會使用人造雪的比例也很高,超過了百分之九十,但他們畢竟還是有雪的,主要是在海拔高的地方;而北京冬奧會是超過百分之百的使用人造雪,因爲連入口處的雪也都是人造雪,這個差別就很大。
與此同時,製造人造雪是否會對水資源造成污染,也引起了外界的擔憂。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冬奧組委會都向外界宣稱,冬奧會的人造雪中沒有加入化學物質。但德容教授對此依然不太放心。
她告訴本臺,所謂沒有化學物質要靠實際檢驗;但即使沒有加化學物質,大規模人造雪依然存在污染的可能,“當水被抽升1700米的高度,這個水就不再純淨了。水經過管道時會被污染,在儲存地也有污染。這些水變成人造雪後會凍結幾個月,裏面會集中更多的灰塵和礦物質。當它融化的時候,有很多柴油殘餘,可能還有一些來自滑雪道的污染。”
她補充說,研究發現,這些人造雪裏含有的細菌也更多。
不只是水的問題
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運動與城市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蒂莫西·凱利森(Timothy Kellison)副教授則指出,人造雪對水資源的影響當然是最重要的,但同時還有很多附帶的問題,“那些爲了人造雪而建造的基礎設施,首先他們必須建起水泵,當然還有爲此使用的能源(電能),以及漫長的供應水源的管道。”
其中最爲引人關注的是這次冬奧會賽場對自然保護區的破壞。國家奧委會此前有報告稱,這次的比賽用地靠近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國際科學期刊《自然》在2015年披露,滑雪比賽用地實際是位於保護區內。
德容教授告訴本臺,中國政府曾爲此作出調整,但實際的調整並不是重新安置賽道,“他們重新劃定了自然保護區的界限,爲此砍去了自然保護區25%的面積,這超過了1000公頃的面積,他們爲此摧毀了自然保護區的中心地區,因爲這裏恰好是主要滑雪道經過的地方。”
德容強調,這些被摧毀的地區正是很多受保護動物棲息的地方。
(記者:王允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