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体报道说,中国患者去年消费的血清白蛋白数量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一半,其中60%为进口产品,这也促进了中美间的人类血浆制品贸易。有评论认为,中国的血清蛋白用量畸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医生为赚取回扣而滥开药。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8月21日报道称,中国大量的肝病患者提升了对血清白蛋白的需求,人类血浆制品贸易这一貌似不大可能的跨太平洋贸易正在美国和中国之间蓬勃发展。中国患者去年消费了约300吨血清白蛋白,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一半。其中约60%为进口,而且这一需求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血浆在中国的价格已上涨至每10克430元人民币(合64美元),中国国内这块市场每年的价值约为19亿美元。
网络资料显示,人血清白蛋白是人血浆中的蛋白质,由肝脏合成,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质运输、营养等方面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肝脏病变的患者,到一定时间和程度,血清白蛋白也会受到影响。 血清白蛋白由肝脏自然产生,也可通过“分离”血浆这一血液的液体成分获得。在临床上人血清白蛋白可用于治疗休克与烧伤,用于补充因手术、意外事故或大出血所致的血液丢失,也可以作为血浆增容剂。
报道认为,中国血清白蛋白消费量高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是肝病大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字,中国约有1亿人患有某型慢性肝炎。普遍存在的、把输血当作返老还童药的错误观念也提振了中国对血清白蛋白的需求。
关注此事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兼职教授卓小勤8月21日接受本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中国的血清蛋白用量畸高,还因为中国医生为赚取回扣而滥开药。
“医生在临床用药的时候,有时候并不是根据病人的实际需求,更多的会考虑自身的利益:我给你开了一个血液制品,我能够拿到多少回扣,我能够获得多少利益?”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美国,血浆捐赠者(不是血液捐赠者)通常会获得付费补偿。但在中国,有偿血浆采集因一系列丑闻而名声扫地,上世纪90年代河南省数万名参与有偿捐献血液和血浆的农民因不卫生操作而感染艾滋病毒的丑闻后来被官员们掩盖。
报道说,中国去年采集了约7000吨血浆,不到美国3.1万吨采集量的四分之一。这令中国国内血浆制品价格高昂,中国的血清白蛋白供应商已被海外竞争对手以低价抢走了生意。据招商证券数据显示,中国血清白蛋白主要外国供应商是澳大利亚的CSL、美国的Baxalta和西班牙的Grifols,这三家公司的血浆采集中心都大多位于美国。CSL公司的报告显示,该公司去年在华血清白蛋白销售额年增长达35%,公司的目标是今年在华销售额达到6亿美元。CSL今年还以3.52亿美元收购了中国血浆分离企业武汉中原瑞德生物制品公司80%的股权,这令它能够进入中国快速增长的其他血浆制品市场,比如免疫球蛋白市场,目前北京方面还不允许进口该产品。
谈到血清白蛋白在中国市场的巨大销量,现在北京的维权人士胡佳表示,
“你从比例上来讲的话,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却消耗着世界50%的这种血浆制品,难道中国人的体质在这方面有这么特殊吗?我们只能说,从中国的医生和医院的角度来讲,他是倾向于多使用这种东西,可以产生利润。在医疗的观念上,中国的公立医院,有的时候反而像是盈利部门。”
上海《文汇报》的相关报道说,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近日已获国家食品药品审评中心批准进入人体临床研究。通过水稻“种”出供人体使用的血清白蛋白,“稻米造血”不再是天方夜谭,预计最快2021年前后可进入市场,这是国际上第一个通过水稻来生产的一类创新药。
(记者:林坪 编辑:嘉华 网编: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