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报道,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财政和贸易经济研究所最近分别发布有关中国户籍问题的研究报告。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认为,受中国城乡分割以及户口制度的约束,中国目前的城镇化是一种“伪城镇化”。大量的农村产业工人,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他们并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他们的收入水平、消费模式也无法等同于城市居民。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分别于9月21号和9月25号发布了各自的研究报告,这两份报告也有类似观点,并提出放开户籍制度的改革建议,只不过在改革节奏的掌控上这两份报告有所不同。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在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量中,近72% 是农业户口,只要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在城市实现永久性定居,任何人口城市化指标体现的城市化率都是“伪城镇化”或“不完全城市化”。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亚太事务负责人彦明蔺先生也指出,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与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已经非常不适应了:
“户籍制度它本身适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产物,在过去的那种政治体制下限制人口流动。但现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因为商品经济需要人口流动、物资的流通,但是它这种户籍制度制约这种流动;另外一方面,其实户籍制度它已经在失效,因为什么呢?现在的人不需要户籍,而过去和户籍相配套的比如说粮票、布票等等一些东西,现在已经没有这些东西了。户籍说不好听就是形同虚设。有一阵子,有些城市里面比如说买房子,外地人不可以买,现在这些东西已经没了。其实户籍理应起的作用不是特别的大。”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的报告提议,未来政策上重要的步骤是消除这种“伪城镇化”,主动吸纳适合到城市居住的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及其子女。美国民间机构中国信息中心的杨莉藜先生对此表示:
“好多地方的行政官员把城市化作为一种政绩,这样他们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在统计数字上做手脚。真正的城镇化必须要首先考虑取消城乡二元对立的户籍制度的问题。多少年来,有些学者都在做好多的呼吁,有好多人也确实脚踏实地地做了一些研究报告。但是中央方面好像对这个问题不是十分热心。因为这个牵涉到好多问题:比如说中国的劳动保障问题、社会福利问题。国家虽然他自认为已经很富,但实际上它不愿意把这些钱花在人民身上。”
中国人大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则认为,由于中国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短缺的时代已经到来,劳动力短缺必然带来工资上涨。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将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覆盖到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就能吸引更多农村人口进城,这可以遏制劳动力成本的过快上涨。
根据日前在世界人居日活动上公布的联合国人居署等编著的《2010/2011中国城市状况报告》的估计,中国城镇人口今后5年将超过农村人口。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5%左右,新增城镇人口将达3亿多。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