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三年 中國經濟復甦前景不樂觀

2023.01.03 14:01 ET
疫情衝擊三年  中國經濟復甦前景不樂觀 2023年1月1日北京街道上的行人。在疫情衝擊之下,中國經濟復甦的前景不容樂觀。
美聯社圖片

自從中國放寬疫情封控措施後,習近平及國務院各部委多次喊話,希望提振民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信心,儘快恢復經濟生產。但與此同時,由於各地染疫人數大幅增多,企業停擺、外資撤離的消息也不絕於耳。有美國學者認爲,中國的復甦前景並不令人樂觀。

 

 

中國當局放寬封控政策,導致全國爆發新冠感染浪潮,病毒的擴散更衝擊到中國出口行業各個領域。有在華投資臺商日前向中央社表示,其所在工廠的生產線有一半以上的工人感染,導致工廠運作停擺。

過去三年,當局的嚴厲“清零”政策本已使出口業難以生存,如今疫情爆發更讓雪上加霜,業者苦不堪言。中國互聯網上更傳出,有臺商準備大規模撤走在大陸的投資。

國際組織不看好中國經濟走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日前指出,中國放寬封控的過程相當混亂,而消費者仍對疫情感到擔心。綜合上述兩因素,她預測中國2023年的經濟發展可能比2022年度更糟。

克里斯塔利娜表示,中國年度性經濟發展可能持平,甚至低於全球在2022年的成長水平。輿論普遍認爲,上述推測將是過去四十年來,中國首次面臨經濟嚴重下滑的局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日前指出,中國放寬封控的過程相當混亂,而消費者仍對疫情感到擔心。(美聯社圖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日前指出,中國放寬封控的過程相當混亂,而消費者仍對疫情感到擔心。(美聯社圖片)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系教授夏明在接受本臺採訪時告訴記者,中國政府在過去3年中,本應同時顧及疫情防控和經濟增長,然而習近平爲鞏固其政權,兩者都嚴重受損:“中國政府走向非常大的極端。在封控的時候,它沒有想過如果在封控走極端會把經濟給弄死,但是習近平連任第三屆以後,面對老百姓的憤怒,甚至提出習近平下臺、共產黨下臺,他又想要用經濟的成長來救政權,他突然來了一個沒有準備好的開禁。”

夏明指出,北京當局事先並沒有準備好解除封控,因爲中國在疫苗施打上,無論是疫苗效力或是施打第三劑的普及率都遠遠不及西方國家:“就像西方國家,疫苗一旦到位、藥一到位,即使開放以後(染疫)曲線還是可以拉平。但是,中國就出現全面不可收拾的失控性爆發。”

夏明認爲,中國如今出口疲軟是由於嚴重依賴外資與民營企業,而當局在過去三年的封控政策卻使得外資與民企對中國市場的前景失去信心:“私營企業和外資都在處於守勢或是在萎縮,甚至在走資。像臺灣的商人,許多認爲以前面臨到的經濟危機都是週期性的,‘我們如果挺過去,好時光又會來,所以現在儘管遇到危機,我們也不用害怕’。但是今天大家有種感覺,怕這個不是週期性的,這恐怕是最後的機會了,所以許多人就開始在逃。”

習近平新年賀詞   精神喊話中國經濟

不過,相比民營與外資企業叫苦連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12月31日的新年講話中卻總結2022年的經濟發展良好。他表示:“我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經濟穩健發展,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超過120萬億元……,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了。我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採取減稅降費等系列措施爲企業紓難解困,着力解決人民羣衆急難愁盼問題。”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2022年12月31日的新年講話中稱,2022年中國經濟發展良好。(鳳凰衛視直播截圖)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2022年12月31日的新年講話中稱,2022年中國經濟發展良好。(鳳凰衛視直播截圖)

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爲,若照習近平所稱的經濟生產總值計算,在未經通貨膨脹調整的情況下,2022年中國名義上的GDP增長超過4%;儘管多數經濟學家推估,中國2022年在考量過通膨後,經濟增長率應爲3%。

對此,華盛頓民間智庫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認爲,中國2022年與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應該會比國際貨幣基金所估計的數值更低。因爲國際貨幣基金在進行經濟增長評估時,仰賴的是中國政府所提供的數據,這當中存在虛報的成份:“現在大家預計,因爲這一次中國政府突然無預警躺平,使得疫情大量吞噬中國就業與老年人口,所以在前(2023年)三個月、第一季度,經濟很可能是負增長,而且現在2022年第四個季度也有很多預測很可能是負數。”

李恆青表示:“我預測,2022年(中國)的GDP雖然非常不好,但應該遠遠高於2023年,而且這個狀況可能會延續幾年。在習近平未來的第三個任期當中,應該都是一個下修的狀態。”

學者:中國年輕人就業問題是一場災難

除了中國出口業疲軟、經濟發展不如預期,中國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也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夏明指出,隨着中國年輕人對於教育的投資越來越多,青年人不再願意從事製造業體力工作,多數想進入以資本帶動的服務業、金融業。不過,由於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以及中國教育體系過度強調意識形態,使得中國無法培養出能與國際競爭的人才。

夏明表示:“中國的學生、年輕人畢業了,他學到多少東西,因爲疫情打折扣是全世界的現象。對中國來說,尤其困難的地方在於,因爲中國過去三年到十年,高教裏面普遍推動意識形態化,普遍用政治來壓各種業務。中國很多學生知識的結構,要跟全世界目前二十一世紀的日新月異科技的革命、經濟的突變相吻合,其實教育沒有培養這麼高端的人才。”

 

記者:唐緣媛    責編:何平    網編:洪偉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