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欲借電動車彎道超車 補貼和過度產能引中西爭端

2024.03.25 14:40 ET
中國製造欲借電動車彎道超車 補貼和過度產能引中西爭端 2024年1月10日停泊在山東煙臺港等待出口的中國車輛
路透社

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爲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電動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引發外界關注。不過,外界同時也擔憂,隨著中國當局的大力補貼,該產業恐怕正在面臨供過於求的飽和危機。那麼,中國電動車產業未來的發展究竟會如何呢?同時,國內與外國民衆對於購買中國製電動車的意願又是如何?

隨着中國經濟面臨房地產市場傾頹、年輕人高失業率、外資出走、人口老齡化等諸多結構性問題,中國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是北京當局急需聽到並喜聞樂見的好消息。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爲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其中,電動車的出口銷量更是大幅上漲。

據國際市場研究和諮詢公司Mordor Intelligence的報告推估,2024年中國國內電動汽車市場規模爲3055.7億美元,同時到了2029年,該規模將達到6742.7億美元。整體而言,專家普遍認爲,綜合對於潔淨能源的需求增加以及政府鼓勵的諸多因素,中國電動車產業的銷量在目前依舊有十足的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減少碳排放以應對氣候變遷已經成爲全球熱點議題,中國的電動車產業若能把握時機在世界舞臺佔據領航地位,該產業便能夠成爲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量能。北京當局顯然也看準了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潛力,以時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作爲重要推動者,在2009至2022年間,北京當局花費了兩千億元用於新能源車補貼和稅收減免,這其中包含對車企免徵消費稅以降低生產成本,同時當局也祭出購置補貼並免徵購置稅,希望能刺激消費者買氣。

美國製造業協會(Alliance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主席斯格特‧保羅(Scott Paul)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北京選擇投資新能源汽車是爲了實現政治與經濟目標:“北京的企圖在過去數十年非常明確,它希望電動車能作爲關鍵的轉型技術,讓國產電動車成爲世界市場的領導者。......政治上,培植電動車產業可以強調北京對乾淨能源和氣候變遷的重視,同時,中國企業還可以主導全球市場,這在其他的產業中很難做到;經濟上,由於中國的經濟成長高度依賴出口。所以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培植是基於經濟和政治兩種考量。”

德國柏林居民2023年8月17日在展廳內觀看中國製造的NTO電動車(路透社)
德國柏林居民2023年8月17日在展廳內觀看中國製造的NTO電動車(路透社)

北京對電動車產業補貼引發國際不滿

不過,中國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補貼以及該產業的蓬勃發展日益引發外國不滿。據南華早報報道,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在近日便表示,中國如今專注增加供應來推動經濟成長,這對歐洲和其他國家造成了挑戰,因爲中國的作法排擠了其他國家的國內產業。彥辭說:"這樣的模式需要被改變。歐洲國家無法接受構成歐洲工業基礎的關鍵戰略產業,因爲價格問題被擠出市場。......在這項議題上,貿易問題已經成爲安全問題。"

針對中國向歐盟國家大量銷售電動車的情事,歐盟也正在研擬政策進行應對。據本臺此前報道,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去年九月宣佈,將對中國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以判定是否將對中國祭出懲罰性關稅。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就此指出,因爲中國政府爲相關產業提供鉅額補貼,導致電動車價格被壓低並大量流入各國市場,扭曲了歐洲的市場秩序,因此將對其展開調查。

對此,中國商務部則給予了強硬的回應,中國商務部不僅表示,歐盟是以“公平競爭”爲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爲”,它同時還警告,這項調查“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並將對中歐經貿關係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在不久後,中國也針對從歐盟進口的白蘭地進行反傾銷調查。國際媒體普遍認爲,此舉有與歐盟的電動車調查戶別苗頭的意味。

中國電動車產業面臨飽和質疑

另一方面,儘管北京當局著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據“中外對話”前述的報告指出,中國的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多數面臨虧損,除了比亞迪之外,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實現年度盈利。

此外,據英國金融時報此前報道,中國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今年一月也指出,由於外部消費需求不足,北京將採取強而有力的措施,解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盲目興建新電動汽車工廠的問題,尤其該產業目前也存在一些失序的競爭行爲。

跨國諮詢公司國際數據資訊(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亞太地區研究主任愛黛拉‧戈(Adela Guo)就此告訴本臺記者,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多數無法營利的原因很多,包括高額的研發投入、消費者對促銷採取觀望態度、市場整體規模相對較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和政府對新能源汽車鉅額補貼的退場等多項因素。

愛黛拉分析表示:“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確實存在一定的產能過剩和激烈競爭,當前電動車的滲透率超過30%,隨着競爭加劇,此市場將進入新一輪的整合和調整。”

保羅也談到了中國的電動車產業面臨市場飽和的問題:“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在過去十幾年的發展下已經變得非常成熟,它們如今面臨生產過剩的問題,隨著競爭加劇和需求下降,它們的挑戰會是如何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找到新市場?不過,與此同時,美國及歐洲的電動車開發也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

2023年5月3日,中國山東煙臺港的鳥瞰圖顯示出等待出口的中國車輛。(路透社)
2023年5月3日,中國山東煙臺港的鳥瞰圖顯示出等待出口的中國車輛。(路透社)

國產電動車事故頻傳引民衆擔憂

除了前述專家們所提到的生產過剩風險,就技術層面而言,各界也經常對中國製電動車品質不佳的問題提出質疑。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中國電動車重點企業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在3月16日指出,國有電動車的電池壽命問題是道硬傷,因爲在未來八年,中國將有近兩千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過保固期,若以一輛車換電池人民幣六萬元估算,解決此問題將耗費上兆元。

此外,國產電動車交通意外頻傳,曾發生自動駕駛系統故障導致車禍,又或是因不明原因起火造成死傷的事件,頻發的事故都導致民衆在購買國產電動車時增添了一份擔憂。

住在上海的中國民衆Kevin就此告訴本臺記者,安全考量是導致他不購買電動車的因素之一:“我不會購買國產電動車,因爲我不喜歡比亞迪,而且電動車的能源從哪裏來?終究還是不環保吧。況且,電動車發生了多少次着火事故,感覺很不安全。”

另一位住在上海的Rick則說,購買電動車與否是單純的商業行爲,對此他抱持著客觀開放的態度,但是他不喜歡國產電動車經常出現的行銷方式:“我比較反感的是一定要把買比亞迪跟‘愛國不愛國’掛勾在一起。”

不過,住在廣東的Tony表示,雖然起火事件頻傳的確造成民衆一定程度的擔憂,但國產製電動車依舊存在性價比優勢,因此依舊受消費者歡迎:“便宜的車型,比方說十萬人民幣以下的比亞迪車型,很多在廣東這邊拿來跑網約車,因爲它是純電,還是有性價比在的。因爲國內掙錢也是非常不容易,能省一點成本就省一點,不用加油。”

Tony補充表示:“三桶油本身就是壟斷的,油價也非常不合理,國際降,國內也漲;國際漲,國內也跟著漲,漲得更厲害。......我個人是非常贊同國內的中產,或者是掙錢比較不容易的家庭去買電動車的,因爲成本確實會降很多,非常多。”

2024年1月18日,中國製造商比亞迪的三款電動車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亮相。(美聯社)
2024年1月18日,中國製造商比亞迪的三款電動車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亮相。(美聯社)

各國都希望搶佔的全球電動車市場

除了在國內進行銷售,中國的電動車也大量銷往海外,外界關注,中國製電動車在海外銷售的對象主要是哪些人?據美國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去年九月發佈的一篇報告,在全球市場中,中國製的電動車主要出口到歐洲,因爲響應環保政策,歐洲對於消費者購置電動車有更多的補助;反觀,中國的廠商則鮮少將電動車出口至美國,因爲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車輛徵收 27.5% 的關稅;除此之外,中國的電動車也正在往中南美洲及東南亞擴大銷售。

不過,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BBC),在歐洲,有1400萬的工作人口直接或間接受僱於汽車製造業,這相當於歐盟就業人口的6.1%,這樣的情況導致中國電動車大量進入歐洲市場後引發了不小的反彈,這也是歐盟對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展開反補貼調查的主要原因之一。

針對此一趨勢,保羅分析表示:“對美國等西方國家而言,汽車產業經常是其工業的核心,提供了許多高薪的工作。所以,我預期美國與歐洲政府會保護他們的國內汽車產業,因爲這與國內就業問題息息相關,同時,美國與歐洲也想提升各自國內的電動車產量,這使得他們對於中國電動車企業的野心感到擔憂。”

那麼,外界好奇中國電動車產業未來的前景究竟會如何呢?對此,愛黛拉表示:“中國的電動汽車市場面臨的挑戰包括補貼停止、市場競爭加劇、和消費者需求多元化等等。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從野蠻增長轉往更成熟、理性的方向發展,例如透過技術創新增強產品競爭力、優化供應鏈降低管理成本、以及深化品牌經營增強市場影響力。”

 

本臺記者凱迪對本篇報道有貢獻。

 

(以上專家音頻由人工智能代讀)

記者:唐緣媛    責編:李亞千    網編:洪偉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