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美中競爭 需警惕理工科人才流失

美中競爭日趨升級之際,有多位專家提出,美國應在保障國家安全和確保開發的科研領域之間尋求政策平衡,以在與中國的人力競爭中吸引更多人才。
1月10日,在美國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研討會上,多位專家表示,美國需要在確保國家安全和科學開源之間尋求制度平衡,以擴大高科技人力資本。
美國移民法律與政策專家艾米·奈斯(Amy Nice)在會上表示,雖然美國社會仍保持開放,但現行的政策工具還沒有盡最大可能吸引和留住全球人才,尤其是科技和工程人才。她認爲,除了吸引海外人才,還要挖掘美國本國教育潛力,以培養更多的內在科技創新人才資源。
奈斯說:“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是重要和關鍵的,尤其是國際STEM人才。因爲工業發展需要他們來開展活動,也需要他們來不斷加強工業和科學界之間的合作。我認爲,我們可以在移民系統中做一些相關努力,以嘗試在該領域提供額外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
2018年,特朗普政府執政時期,美國司法部啓動了“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旨在應對來自中國的國家安全威脅。在該計劃下,針對在美中國學者有關知識產權方面的指控有所增加。然而在去年2月,拜登政府停止了司法部根據該計劃提起新的案件。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副院長及政治經濟學教授黃亞生提到,雖然“中國行動計劃”終止了,但影響還在持續。
黃亞生舉例說:“我知道一個事實,即使‘中國行動計劃’終止了,但他們仍然在調查美國華裔科學家。在最近的一次海外會議上,有很多美國華裔科學家都是從海外回來的,每個華裔科學家都在海關被攔了很長時間,而代表團的其他人員順利通過海關。”
2018年6月,美國白宮貿易與製造業政策辦公室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正在通過多種途徑竊取美國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並推出了“千人計劃”等措施吸引海外華人科學家回國效力。
黃亞生還提到了亞裔美國學者論壇(Asian American Scholar Forum)的相關調查。該機構去年公佈的數據顯示,在“中國行動計劃”下,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人數急劇上升,其中不乏來自哈佛大學等頂級院校的教職員工。
他說:“儘管我們調查的89%的人希望繼續爲美國作出貢獻並從事科學工作,但大約60%至70%的人擔心他們的職業生涯,大約40%以上的研究人員不想申請聯邦資助。我們必須解決這個(人才流失)問題,我們在自殺。”
在“中國行動計劃”下,多起案件引起廣泛爭議。2020年,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機械、航空航天和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胡安明被聯邦調查局逮捕,他被指控沒有披露與中國大學的關係。2021年,美國司法部敗訴,胡安明無罪獲釋。但該事件在華裔科學家羣體中,引發廣泛的“寒蟬”效應。
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訪問學者馬修·特平(Matthew Turpin)認爲,美國正在確保國家安全和保證科研開放之間的平衡作出努力。他舉例說,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系統已在內部開展了一系列行動,評估國際人才進入這些機構的能力。
黃亞生認爲,不同於美國高校引領科技發展,在中國,領導人決定科學的發展方向和應用。他說:“我認爲最能傷害中國的國家是中國自己。在審查細節方面,在海外貿易方面,在資助國外研究活動方面,中國(科研人員)必須向政府披露信息的要求遠遠超出了美國的‘中國行動計劃’,系統受到了諸多破壞。我還認爲,如果我們不能齊心協力,整個科研領域也會受到影響。”
記者:經緯 責編:何平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