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事件與中國科技:軍用、民用?

2023.02.06 11:29 ET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WhatsApp
氣球事件與中國科技:軍用、民用? 美國戰鬥機擊落中國間諜氣球
美聯社圖片

被美國擊落的中國高空監測氣球,其性質究竟是民用還是軍用的問題,目前引發海內外輿論熱議。

 

 

中國外交部在監測氣球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宣稱,這枚氣球用於氣象科研,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嚴重偏離預定航線。

氣象運用軍事用途?

“它是一個作軍事用途的科學研究。”臺灣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舒孝煌接受本臺訪問時做出上述推斷。

舒孝煌進一步解釋,中國政府近期非常關注平流層(中緯度區位於離地表10公里至50公里的高度)在大氣層邊緣空間的發展,認爲此區域包括空氣密度、氣流、航線等,可作爲未來發展臨近空間載具軍事用途使用的測試。

舒孝煌:“這些區域的載具包括高空氣球、太陽能無人機,可以持續飛行很長時間,幾乎不用落地。包括極音速載具都在這空間操作,可以用來取代衛星資訊等很多軍事任務。中國大剌剌地對於發展此空間用作軍事用途非常自豪稱,他們在此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根據百度百科介紹,平流層通信(High Altitude Platform Stations)是用位於平流層的高空平臺電臺,代替衛星作爲基站的通信。平流層信息系統一般是指,用位於平流層空間輕於空氣的、準靜止長駐空的飛艇作爲平臺,“裝載一定的有效信息載荷,配合各種地面通信和終端設備所構成的系統。”文中強調,“平流層平臺所處的空間是地球上空一片尚未開墾的‘處女地’,它的開發對未來通信發展具有極大的意義。”

本臺軍事評論員亓樂義認爲,中國政府企圖營造氣象不等於偵查的假象,但蒐集氣象可用於軍事用途。當試射彈道飛彈時,首要關鍵就是氣象情報。

 

軍事專家推測中國高空氣球應是作軍事用途的科學研究。(路透社)
軍事專家推測中國高空氣球應是作軍事用途的科學研究。(路透社)

他以二戰諾曼底登陸爲例,當時盟軍預計在5日登陸,但是氣候惡劣,連德國指揮官隆美爾(Erwin Rommel)也堅信盟軍肯定不會發起進攻,而放心返回家鄉。然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氣象主管斯泰格上校(James Martin Stagg)建議,將登陸大計押後一天。6日一早天氣放晴,登陸進攻也成爲二戰歷史轉折點。

亓樂義說道,過去中國常以民用手段科研進行軍事用途,很多國家睜隻眼閉隻眼。但是,這次美國把間諜氣球擊落有極大象徵意義:“告訴中國不要再搞灰色地帶、低於門檻之下進行軍事行動,美國對這些灰色行動不容忍、不接受,對中國未來使力點就越來越小。”亓樂義補充說明。

爲何衛星時代還要使用間諜氣球?

舒孝煌指出,以衛星爲例,衛星的發射成本高,就算低軌道衛星距離地表也至少400公里左右;而高空氣球成本低,飄在空中距離地表比較近,類似這次中方氣球出現在6萬英呎(約18公里)高空。然而,目前空飄氣球還在開發中,未達完全運用領域。

“這枚氣球,中國大陸聲稱失控漂到美國去。換句話說,它可能很有限的飛行位置控制能力。因爲它是空飄氣球,跟浮升器不同。浮升器有動力、可以控制飛行。”舒孝煌說。

亓樂義指出,很多人誤以爲軍事都是使用尖端技術,但是先進設備成本昂貴,大部分還是使用已有技術。以衛星而言,造價高,在軌道運行不容易對定點進行偵查;空飄氣球在6萬英呎使用,則成本低、效益高。

亓樂義:“氣球在高空緩慢移動,是監視地面某範圍中最好的動態行動,衛星太快。而且一般人對氣球的警覺性不會那麼高,因爲高度夠高,一般防空火力也打不到它。”

中國的意圖爲何?

美國《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伊格納西斯(David Ignatius)日前撰文,對於中方此次釋放檢測氣球的意圖指出了三種可能:其一,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好戰政權而言,能讓美國難堪的機會永遠吸引人;其二,中國軍方或領導階層內強硬派人士想破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出訪;最後則是一連串失誤造成。他引用美國官員所說,“有時候,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幹嘛。”

 

記者:黃春梅    責編:陳美華 何平    網編: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