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禁令升級 中國駐荷大使放話"不會忍氣吞聲"

荷蘭傳出跟進美國對中國芯片禁令的升級,禁運範圍將擴大到三個最新型號的浸潤式DUV設備。中國駐荷蘭大使談踐警告荷蘭內閣,阿斯麥(ASML)的禁令會破壞中荷關係,中國"不會忍氣吞聲"。與此同時,受到景氣與芯片禁令的影響,臺灣二月份對中國和香港的集成電路芯片出口同比下降逾三成。
據中國駐荷蘭大使館的消息,3月20日,荷蘭發行量最大的金融報紙《金融日報》刊發對中國駐荷蘭大使談踐專訪。
談踐在訪問中表示,荷蘭此前已經停止了最先進的EUV光刻機的出口,DUV光刻機並不是那麼先進,中國用它做存儲芯片,“不用於軍事用途”。
談踐說,對於中國作爲芯片生產商將使荷蘭產生依賴的論點也值得懷疑。他指出,荷蘭在全球範圍內生產和銷售,而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場。“切斷聯繫並不能讓荷蘭更安全,反而破壞了全球供應鏈。”談踐還警告荷蘭,“隔斷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也必將危及荷蘭在芯片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 談大使還在採訪中說,中國對此“不會忍氣吞聲”。
彭博社日前引述消息人士表示,荷蘭將宣佈擴大半導體設備及技術的出口管制,最快會在下個月公佈確切機型。禁令範圍可能擴大至阿斯麥三款最新的浸潤式深紫外光設備 (Immersion DUV)。浸潤式DUV設備是製作7納米以下芯片的必須工具之一。
臺灣龍華科技大學助理教授賴榮偉對本臺表示,中國半導體產業最大優勢,在於黨政體制的政策與資金全力支持以及廣大商機,但人才、技術、設備是最大罩門。美日歐等國家認爲中國的半導體發展有其政治目的,包括應用到軍事、社會控制,這都違反歐美人權價值。
賴榮偉:“中國大使戰狼外交式語言,這麼不客氣批判,反映中國在國際全球化處於劣勢。科技是中國最重要的戰略性產業,習近平執政不斷講自力更生,擺脫歐美不要受制於人。但是,整個半導體產業是全球化下,各國分工合作的結果。”
林毅夫:中國可利用新型舉國體制 克服卡脖危機
中國在半導體發展遭遇“卡脖”瓶頸之際,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日前在接受媒體訪問表示,中國經濟增長仍有三大潛力,可以支撐到2035年經濟增速保持在6%左右的水平。首先是後來者優勢,其次是彎道超車的優勢。他認爲,“利用後來者優勢可能面對被‘卡脖子’問題,但是中國可以用新型舉國體制,這有代價,但能克服。”最後則是教育驅動的人口質量優勢。
臺灣出口中港電子零組件衰退逾3成
美國去年10月初祭出最嚴厲芯片禁令,禁止先進製程芯片和製造設備出口到中國。衝擊效應一部分反映在臺灣的出口,據臺灣的財政部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臺灣對中國與香港出口110.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30.2%。其中電子零組件減3成1(31.3%)、資通與視聽產品減逾4成(43.0%)、光學器材減近4成(39.3%)。
“一來跟景氣趨緩有關;二來美國對中國相關管制越來越嚴也有些影響。”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對本臺做上述的解讀。
劉佩真指出,受到管制緊縮的影響,臺灣企業訂單轉移仍需一段時間。以臺積電而言,最大客戶是北美佔6成多,中國比重一直下降,因有其產業特殊地位,訂單調整移轉可以順利銜接。但部分過去以中國爲主要目的地的業者,此時仍需要時間進行大幅度的調整。
劉佩真在一篇題爲《中國半導體力求於美方管制下突圍 效益恐有限》的文章中分析,未來可預期美國對於中國半導體管制力道持續增強,牽動全球各供應商選邊站的表態與應變能力。
記者:黃春梅 責編:陳美華 許書婷 申鏵 網編: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