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三連任展望: “對外開放” 救經濟的緩兵之計?

2023.03.16 15:25 ET
習近平三連任展望:  “對外開放”   救經濟的緩兵之計? 習近平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人大會議
美聯社圖片

隨着人大、政協落幕,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如願開啓了第三屆國家主席任期。中國官員們也在"兩會"期間秀出了向世界敞開大門、歡迎外資、支持民企的姿態。而在經歷了三年多的清零鎖國政策後,重啓大門的中國正面臨嚴峻經濟挑戰,大門外也已是另一個不同的世界。習近平在下一個五年將如何施政?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民生又將面臨怎樣的影響呢?

 

 

當中國再次敞開大門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學者馬瑞欣(Neysun Mahboubi)正在計劃着今年五月到北京的旅程,除了仍苦惱着因爲航班未完全恢復而價格過高的機票,他也對能再次訪問中國難掩期待。

沒有什麼可以取代在中國實地與不同參與者的交談。”作爲一位關注中國的研究者,馬瑞欣上一次到中國已經是2019年秋天。與許多曾密集往來中國的學者、商人、外交人員一樣,過去三年半,他們被中國應對新冠疫情的極端“清零政策”—大規模核酸檢測、封城、強制集中隔離、簽證限制等等,擋在大門之外。

3月13日中國“兩會”落幕,習近平正式開啓第三屆國家主席任期。他在閉幕演說中向世界發出新的信號: 中國要再次大門敞開了。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我們要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習近平說。

中國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則在首場記者會上,試圖傳遞中國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信息。李強把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承諾公平對待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並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利益。面對不安的外企與外資,李強喊話:“對外開放是我們國家的基本國策,不管外部形勢發生什麼變化,我們一定會堅定不移向前推進。發展的中國,歡迎大家來投資興業!”

李強雖未在記者會上提出具體振興經濟或吸引外資的政策,但當日稍晚,中國官方宣佈將在15日恢復核發外國旅客簽證。這是自今年一月中國結束對入境旅客強制隔離之後的又一重大放寬舉動。

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首場記者會上試圖傳遞中國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信息(美聯社圖片)
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首場記者會上試圖傳遞中國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信息(美聯社圖片)

中國經濟現實:“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兩會釋放的訊號)我注意到有非常明確的政治授權來重啓中國經濟的引擎,這包括接觸外國企業。 在我看來,這背後表明中國經濟正處於嚴峻的狀態。”馬瑞欣告訴記者。

我認爲(兩會)信息很明確,他們正試圖說中國大門敞開,忘掉那三年(清零政策)醜陋的日子吧!"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 印太安全倡議高級研究員、蒙大拿大學曼斯菲爾德中心(Mansfield Center)資深研究員羅谷(Dexter Roberts)也有相同的觀察。他說,中方表態背後最大的動機,是來自於領導層對經濟現實的焦慮。

2022年,中國人口正出現自1961年以來首次負增長。中國青年人失業率創下近20%的紀錄。

習近平領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22年經濟增長僅有3%,爲1976年以來的第二低增長率。根據中國各省、市、區披露的年度預算數據,2022年,地方政府爲維持“清零”政策耗費至少3520億元人民幣,由此更加劇了地方的財政緊缺。

“中國政府沒有那麼多錢來制定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在中國生活三十多年的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在瑞士《市場報》的專訪中直言他對“兩會”的觀察。他說,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低迷、地方政府無法出售土地融資、東北許多地方政府財政幾乎破產,再加上民營企業家信心的喪失以及美中技術競爭,中國要挽救經濟“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觀察家們紛紛指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正在遠離支撐其崛起的市場經濟時代。包含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內的高知名度中國企業家,近年來也都紛紛消失在公衆視野中。

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裏,我們看到了富人們離開上海、看到私營企業家到新加坡設辦公室。老實說,我認爲他們害怕,害怕他們會面對黨對許多其他企業家所做的事情。極端的版本是將他們以腐敗的罪名投入監獄;不那麼極端的版本中,則是命令他們交出利潤,支持黨的‘共同富裕’方針。”羅谷告訴本臺,他不太相信習近平有意要長期“重塑擁抱外資、鼓勵民企的營商環境”,而在未來某個時間點,“黨干預企業、入股私營公司的舉措都會再回來。”

我很確定,這(營造友善營商環境氛圍)是暫時的。” 羅谷說,“ 我長期關注中國共產黨針對民營企業家的政策, 我認爲習近平在內心希望走向擁有更多的國營經濟, 正如他反覆說的: 他認爲黨應該在中國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在3月6日向工商界代表發表講話時,一邊強調要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也一邊提醒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始終是“自己人”,中共有責任在“民營企業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

2023年3月11日,北京街頭的大屏幕顯示習近平在北京人大會堂舉行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宣誓第三次連任國家主席。(美聯社)
2023年3月11日,北京街頭的大屏幕顯示習近平在北京人大會堂舉行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宣誓第三次連任國家主席。(美聯社)

維穩、忠誠與經濟發展的矛盾

現在都說是集中力量辦大事,辦什麼大事呢?我看來不是經濟上的大事。”弗吉尼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陳朝暉告訴本臺,作爲一位研究金融與經濟領域的學者,他觀察過去幾年中國的各種重大決策:打壓房地產、管控民企、清零政策……等等,“明顯都不是以經濟爲優先考量"。

“安全是發展的基礎,穩定是強盛的前提,”習近平在兩會閉幕講話時給出了這個基調。

中共對民企、對外資,這些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力量是一種矛盾的態度。” 芝加哥大學人權中心客座教授滕彪告訴本臺,中國經濟發展爲中共的穩定、利益集團的腐敗帶來好處,也是中共鞏固執政合法性的來源之一。但蓬勃發展的民企及海外資本的進入,一定會伴隨着不同程度的公民社會自由與成長,以及對基本法制配套的要求。

以政權穩定爲優先要務的中共,不能容忍這些力量的壯大。”滕彪認爲,習近平的下一個五年中,對異議人士、維權律師、記者、互聯網輿論、宗教信仰自由到公民社會全面打壓的趨勢不會改變。

而在馬瑞欣看來,李強則是習近平第三任期內的一個值得關注的角色:“他是過去幾十年,上海商界認識的那個支持經濟發展的李強? 還是去年四月,竭力向習近平表忠誠、不顧中國百姓而強力實行上海封城的李強?”他期望在中國對外大門敞開的窗口,探尋一些線索。

 

記者:唐家婕    責編: 何平    網編:洪偉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

評論

王小二
2023-03-16 20:11

這人就是一個小丑

匿名
2023-03-16 20:31

他要讓世界接受包容他的獨裁統治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