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三連任展望 外交篇:"和平使者"的新衣

2023.03.17 15:55 ET
習近平三連任展望  外交篇:"和平使者"的新衣 2023年3月1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右)在北京會見到訪的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美聯社圖片

習近平三連任後,將如何推動外交政策? 有學者認爲,他會延續中國力求成爲國際標準制定者、重塑世界秩序的野心,並以"南方國家"爲首要拉攏目標。在促成沙伊協議後,習近平又將出訪俄羅斯。當世界看到習近平換上"和平使者"的新衣,誰又會在隊伍中給予掌聲呢?

 

 

中國"調解"沙伊協議的背後

310日,習近平在中國第14屆全國人大會議順利開啓第三任期的同一天,中國宣佈一項外交勝利:沙特和伊朗特使在北京四天祕密會談後,同意恢復兩國外交關係。

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主持閉幕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毅對記者說,這次對話是習近平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的成功實踐。他形容中國是一個“善意、可靠的斡旋者”,“我們將繼續根據各國的願望,爲妥善處理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展現大國擔當。”

長期關注中國與中東關係的以色列學者、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研究員陶文亞(Tuvia Gering)告訴本臺,這是一場北京在國際外交領域上非比尋常的展示:“在地區衝突調解中,中國往往傾向於當‘跟隨者’、‘促進者’(facilitator)、而非‘領導者’的角色。 這次讓人訝異是中國不但領導,而且還在美國不在場的情況下成功調解國際糾紛。”

國際輿論的關注焦點也放在中國影響力增強、美國在中東勢微的角度上。《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這次談判過程的相關演講和文件使用了阿拉伯語、波斯語及普通話,並未使用英語。

不過,陶文亞指出,沙特與伊朗各自有達成協議的動力,雙方的對話也已在伊拉克推動的基礎上進行多年。此次參與沙伊談判,又在完全對外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對中國來說,是一個“低風險”的做法。他說,在中東耕耘有時的中國,“抓住這個正確的時機跳進去。”

陶文亞還提到,隨着中國與美歐關係的緊張以及烏克蘭戰爭,包含前外交官楊成在內的中國許多學者逐漸形成一個共識:中國必須增加在中東安全和政治議題上的參與程度,別無選擇。

沙特和伊朗特使在北京四天祕密會談後,同意恢復兩國外交關係。(Nournews via AP)
沙特和伊朗特使在北京四天祕密會談後,同意恢復兩國外交關係。(Nournews via AP)

中國的全球野心:向"南"看  

在許多關注中國外交問題的學者看來,習近平執政十年,一步步展現並落實了他的全球野心: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構建的世界秩序分庭抗禮。

2013年,習近平在訪俄期間首次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明文寫道要在當下國際秩序中,提出一個“增進人類福祉的中國方案”。

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中心研究員魯德華( Moritz Rudolf)說,這些“中國方案”隨着“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再到今年兩會後“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目的都是幫助中國達成長期目標: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

中國試圖成爲全球行動者和標準制定者。” 魯德華告訴本臺,中國把接下來兩年視爲關鍵的外交機運期,“習近平確定了他的職位,而美國逐漸進入總統選舉季節。我認爲,我們會看到在接下來的兩年內,中國會更加積極地與其他國家互動,特別是‘全球南方’ (Global South) 國家。”

“全球南方”國家涵蓋亞洲、非洲、拉美、加勒比海與太平洋島國等,包含中國在內的78個國家。這一詞正在取代冷戰時“第三世界”的概念,也象徵一種對“北方”主導的多邊秩序力量的抵抗。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馬佐科(Ilaria Mazzocco)也在最新一篇文章中分析,中國媒體及宣傳的影響力正在“全球南方”擴大。她說,中國的經濟建設、減貧工作的宣傳,對這些發展中國家具有吸引力。

(中國正試圖)運用法律來塑造全球秩序,這是真正的戰略目標。” 魯德華說,“一旦中國成爲全球參與者,其法律體系也將擴展。這是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世界運行方式的。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然後在某個時候,你一覺醒來會意識到全球秩序已經改變了。規則變得更像中國的規則,全球秩序也變得更像中國的秩序。”

順利三連任後,習近平的第一個出訪是3月20日至22日訪問俄羅斯。(美聯社圖片)
順利三連任後,習近平的第一個出訪是3月20日至22日訪問俄羅斯。(美聯社圖片)

"和平使者"的新衣

順利三連任後,習近平的第一個出訪行程訂在320日至22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中國官方延續沙伊談判成功的勢頭,稱這次訪問是爲了“和平”而去。

中國始終沒有加入國際社會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行動的譴責。今年2月底,俄烏戰爭一週年時,中國發表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重申中方12項既定立場,表示支持雙方恢復直接對話,達成全面停火。

在歐洲,大家都清楚是中國站在俄羅斯背後。”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研究員普拉薩克(David Plašek)說,烏克蘭戰爭對歐洲人是極大的震撼,“人們的感受是很切身的,東歐國家的每個小鎮都有烏克蘭的難民湧入。過去這些地區也還有不少俄羅斯的支持者,但在戰爭之後剩下不到10%。政治格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連帶影響到人們對中國的看法。”

習近平的連任,某種程度加強了反共產主義中國的力量,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立陶宛這些東歐國家,過去人們談中國的投資、工作機會重要,但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後,人們在意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危險。中國在外交上充滿着侵略性,習近平甚至讓人們回想起像是毛澤東、斯大林那樣人物的形象。” 普拉薩克補充。

陶文亞則把中國針對烏克蘭戰爭提出的12點立場形容爲荒謬,但他對中國穿上國際和平使者的新衣語帶保留:就像在中東一樣,中國其實並不想取代美國,因爲它沒有意願把手弄髒。在這類衝突中,(中國)首先考量的是能否像在這裏(沙伊協議)一樣,以非常低的風險付出從中獲益。

 

記者: 唐家婕     責編: 何平   網編: 洪偉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