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顶尖的科技领域女性科学家比例偏低(二)

目前在中国,女性占科技工作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她们中院士和高尖项目带头人的比例却不高,存在“高位缺席”问题。本台记者含青就此采访了几位在北京的女科学家和在美国的华裔女学者,请她们谈自己的感受

0:00 / 0:00

在上次的节目中我们谈到,中国目前从事科技工作的女性有900多万人,女性占科技工作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在中国顶尖的科技领域,女性仍然很稀少,存在所谓“高位缺席”现象。比如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女院士所占比例只有5%左右,在国家重点科技计划中的核心层里,女性比例更低。在北京的退休火箭女专家张浩青女士在接受本台记者的采访时谈到,她自己从来没有感到受过歧视,她说,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有兴趣去争取高层的位置:

“因为如果是她自己愿意去干的话,就会自己安排好的。很多女的不会有孩子,孩子生不生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还有结不结婚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如果真的对科学更感兴趣,那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愿意的话谁也不会拦着你。总的来讲,对家庭比较重视,这也是女性的一个特征。”

现任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计算机系副教授的丁薇则认为,女性要取得成功,不一定要牺牲孩子或家庭,特别是在美国,相关法律的完善和良好的环境,为妇女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我认识的只有一个女孩没有孩子,另外两个女教授,一个生了两个孩子,一个生了一个儿子,非常好,而且她们做得比男同事都要好。研究、文论发的也非常好。在学术界大家评论你就是两点,你能发多少篇的好的论文?当然不是垃圾会议,这种顶级会议能发多少篇?另外一点就是你能否得到国家基金,联邦政府的基金,而不是个别公司的私人捐助。这是非常难得到的基金,只有1%或者是5% 的机会,想想有多少优秀人才在争?我认识的一个已经拿到了100多万。我碰到他们的一个男同事,说你的那个同学太厉害了。她还有两个孩子,你看她做的多好?比他们同行都要做得好。”

而且,丁薇教授指出,女性在与男性竞争时,重要的是不要把女性的特点丢失掉:

“不结婚不要孩子,实际上你就是一个中性人。有的时候,我看一些女科学家穿着打扮说话跟男的是一样的,一点吸引力都没有。可是我说的这几个女孩都很漂亮,外表形象都很好,而且很有女性的特点,而且还同样做的很好。”

丁教授列举她在中国西安交通大学的经历说:

“以前在交大的时候,我是文艺部部长,后来又做到艺术团的副团长。那时候读书还可以,但不是第一名,第二名,拿奖学金就拿二等,三等。后来我到美国读博士、当老师,我的同学都吃惊得不行了。他们觉得女博士就是那种快要变成灭绝师太的。这种看法就非常负面,整个社会环境就觉得女性就不应该这样。我现在就非常注意这一点,我平时去上芭蕾舞课,去做健身、健美。因为计算机科学有时候是非常理性,不是那么感性的。我就是想给大家看,我不会变成灭绝师太,也不会变成李莫愁,但我一样会努力来做好。”

现在美国波士顿学院任教的俞星星教授是专门从事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研究的,在这样一个以男性为主的领域,她没有感到不平等,她认为,重要的不是性别,而是你的工作成绩和贡献:

“我自己个人成长过程和环境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平等的。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感到要做额外的这样那样的东西。但是,在我的领域里面,绝大部分都是男的,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你的工作。工作做得好,自然而然会好。要是工作都差不多,人家就也许会对男的说话感觉就更有分量一点。我个人觉得没什么歧视。我作为一个个例而言,一直以来,就我的环境来说,大家还是比较支持我的。我就是想把工作做好,做好了工作,职业的晋级等等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俞星星教授希望向女性传达这样一个积极的信息,那就是,在专业的选择上,不要惧怕向科学技术领域发展:

“现在女性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少,搞卫生、服务业、财会的女性会比较多一点,但是,高精尖的技术上少一点,这种现象应该改变,特别是在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女性应该是比较适合的。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人员,希望大家要放开思路,不要怕技术领域。在技术上加上女性感性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些很好的东西。我希望更多的女性能够学习这方面。”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含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