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月球争霸:谁将主导太空规则?
近日,中国负责太空探勘的一位高级官员公布了有关在月球建立长期基地的计划。美中两国探索太空之际,这场竞赛背后的利益和发展前景备受瞩目。
综合国际媒体报道,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近日在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披露了一项有关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计划并欢迎各国参与合作。吴艳华表示,中国计划在2035年前完成科研站的基本建设,以月球南极为中心,实现100公里范围内的科研作业能力,并发展无人探月和载人登月技术。同时,中国还计划在2050年前在月球轨道建立一个太空站,通过与月球南极科研站的整合,覆盖月球赤道和月球背面的探测,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大型综合科研网络。
这项计划的公布,也揭示了美中间的太空竞争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两国的首要太空任务是争夺在月球最具战略意义的位置——月球南极,并在该处抢先建立永久基地。
美国华盛顿智库兰德公司(Rand)研究航天与国防项目的高级工程师扬·奥斯伯格(Jan Osburg)接受本台采访时,就此解释了月球南极的重要性。奥斯伯格指出,月球南极可能存在太空中最有价值的原料——水:“我们发现在月球南极附近的深坑内存在冰沉积,以现有的技术,我们可以开采这些沉积并再制。”
奥斯伯格说:“液态水资源在工业制程中相当重要,如果能取得液态水,就可以在月球上进行其他金属的开采。水也是维系人体机能的关键,水资源能够支持人类对月球的长期驻扎,透过运送,它也可以进一步支持人类在外太空的任务;水可以被用作发电用途;水也可以转化为氧气和氢气,氧气是人类存活的关键,而氧气和氢气的结合则可以形成强大的火箭推进剂……,这可以协助人类前往更遥远的太空探索,像是小行星带和火星。”
担心资源独占 美中月球竞争加剧
此前,中国与美国的高级官员便曾多次表明抢占月球主控权的急迫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月球探勘项目的关键工程师叶培建在接受中国官媒央视专访时,便曾将月球比喻为具有主权争议的钓鱼岛。他说: “宇宙就是个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别人去了,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Bill Nelson)则多次警告说,要警惕中国以科学研究为借口占据月球,中国可能因此将月球的某部分界定为领土,并且不让其他国家靠近。美国目前的月球探勘规划是在2026年落实“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Artemis program),让宇航员重返月球。
奥斯伯格就此分析表示,美中两国在月球的竞争涵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军事意义:“对月球的控制会为该国带来长期的繁荣,月球已经变成今日最重要的战略议题,在该议题未来10年的发展可能将影响人类文明在未来百年的走向。……优先具备能力在月球执行可持续任务的国家或多个伙伴国家,将确立月球活动的基本规则,而这些规则会符合该国的价值和利益。因此,美国希望在月球抢占先机的是保障自由的国家,而不是威权政府。”
美国会法案禁止美中技术交流 确立两国太空竞赛格局
近年来,中国在太空探勘上已斩获不少成就。今年6月,中国的“嫦娥6号”探测器首次带回来自月球背面的样本。2022年10月,中国还发射了“梦天”实验舱,完成了“天宫”空间站的建设。由于由美国、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共同运营的国际空间站可能将于2030年退役,届时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唯一的空间站。此外,中国还规划于2028年发射“天问三号”执行火星任务,抢先带回来自火星的样本。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Bill Nelson)曾就此指出,中国在过去10年在太空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而且它对设定好的任务经常言出必行。尼尔森说:“美国正在与中国进行太空竞赛,而且中国非常厉害。”
另一方面,基于国家安全考量,美国国会在2011年通过“沃尔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中国进行技术交流。这项法案也确立了美中在该领域的竞赛格局。
美国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国际安全项目高级研究员本杰明·詹森(Benjamin Jensen)在接受本台采访时告诉记者,目前美中两国在太空领域的竞争,象征着哪国在国际政治中更具领导地位。
詹森说:“大国领导人会追求地位的认可,他们想要其国家的决心和力量被他国认同。有趣的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各国在不同时期会设定不同的目标。像在1900年代初期,各国都想要建造最大的’无畏舰’,并在公海竞争;在冷战时期,竞争的场域从水上转换到空中以及太空。而现在,美中太空竞争的状况也正是如此。”
那么,目前哪一个国家在太空争霸战中更具领先地位呢?詹森认为,这仍需进一步观察:“现在判定哪国更具优势有些为时尚早。虽然中国在月球着陆方面取得重大科技成就,它仍将开创更多的太空拓展项目。我觉得,中国仍在追赶美国的发展,而美国也将出现重大的太空活动,只要现有的计划跟预算能持续维持。”
太空竞赛持续升级 或涉及国际法治理问题
除此之外,外界关注的另一个议题是,若美国与中国同时计划在月球南极建立基地,两国将可能进入法律和相关规则的博弈。
对此,台湾大学政治系研究国际法的副教授蔡季廷在接受本台采访时告诉记者,目前规范外太空探勘的国际条约为1960年代通过的“外层空间条约”(Outer Space Treaty)。
蔡季廷说:“它(外层空间条约)对于月球或是其他太阳系的天体都定位为‘人类共同遗产’,也就表示说,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真正宣称这个地方的主权。这个就像地球上的南极以及公海下的海底,它的本质都是‘人类共同遗产’。所以,不能有任何国家因为在这里有科学研究、插了旗子,就变成拥有主权。"
蔡季廷谈到,若人类在月球的探勘能实现商业化,国家间的确会需要针对月球探勘建立国际组织,以进行相关的管理和协调。不过,美中两国在太空议题上可能很难取得共识。
蔡季廷说:“它(美国)是希望有其他比较大的管理措施,譬如说透明化、资料交换、天体设施的注册、还有科学资料的释放等等。在原先的太空条约里本来是没有这些东西的,也就是它(美国)要放更高的规范进去。这对中国来讲,它当然不要,因为这样做就要按照美国的科学研究标准。”
对此,詹森也认为,依照既往惯例,北京当局不太可能展现与美国谈判并共同治理太空的意愿:“我不确定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还是与中国国内的政策有关,但只要美中间陷入较大的安全两难(security dilemma)时,中国的领导层就会压制问题,并尽可能强化科技实力,以期跟上或是超越美国。这样的惯例对于合作是有害的,其实在竞争的同时,两国还是可以合作。”
记者:唐缘媛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