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法网夺冠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再引争议

日前,中国选手李娜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女子单打冠军,轰动中国体坛。李娜独立于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之外的职业化成功,也同时引发国内舆论的争论。

0:00 / 0:00

6月4日,中国选手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决赛中夺冠,成为第一位获得国际网球大满贯单打的亚洲球手。中国官方媒体对李娜的成功予以高度的表彰和宣传,但同时,有关中国现行的体育“举国体制”问题却随之引来众多争议。

有评论认为,李娜在国际职业体坛夺冠,表明举国体制并不是中国运动员的唯一成功之路,特别是由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决定运动员个人训练方向和自身价值等观念已经明显过时。但也有专家指出,李娜目前独立于国家体育机制外的职业化成功,其前期基础阶段正是得益于中国固有的体校模式,因此在选拔年轻运动员方面,离不开国家办体育的举国机制。《人民日报》体育部记者旺大昭就此表示:

“李娜这次在法网上拿冠军实际上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就冒出这么一个好的成绩。我觉得这个成绩大家很兴奋,但是过程确实很值得研究。李娜的成就首先是她这么多年的积累当中技术、实力、心里的适应能力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并不是说有一个什么体制就可以使得她简单一点儿,还是靠个人的关系。”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虽然夺得了51枚金牌。但近年,体育运动向职业化发展还是走举国体制道路,却一直是中国体育界争论的话题。目前中国特有的少年体校机制选拔出众多选手,在职业化程度不高的运动如乒乓球、跳水等项目上,中国选手的成绩名列世界前茅。但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办体育的方式强制规定了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和个人发展方向,绝大多数选手最终只能被极个别的“领先者”所淘汰,无益于实际的整体民间体育发展,举国机制受到多方的非议。

河北开封球迷协会的范先生以中国“三大球”为例指出,这些运动近年虽也尝试了多种经营、训练方式,但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甚至实际技术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他认为,现行体育机制确实能够选拔出个别的超常选手,但没有实际推动体育运动中群众基础的发展:

“毕竟李娜她有一个团队的话,要有很大的人力、物力包括配置人员、团队也好、医疗也好都是靠实力说话,是个团队运动。大多数的体育运动和体育项目来说不太适合她的这条路。这种体制我感觉就可能培养出一名、二名优秀运动员。如果说把整个的体育带入到体育强国的行列,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群众基础的问题。”

《人民日报》记者旺大昭也认为,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还面临诸多问题:

“像李娜这次通过这样一种办法实现了一个她梦寐以求的成绩,原有体制的决策层来说并不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不要让李娜和其他运动员出去,他们更希望这些运动员在原有的体制框架之内有计划的让他们出去。没想到这一步一走就回不了头了。北京奥运会以后并不意味着它体育那么的强大,因为国民整体的身体素质状况还有大众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种种的制约。向体育大国或强国这方面发展有条件上的制约,也有观念上的制约。”

现年29岁的李娜早年从羽毛球起步,6岁开始练习网球。虽然受益于中国各级体校的培养,但李娜对于中国体育的举国机制曾提出公开的批评,并一度在国内退出网球运动。评论认为,李娜这次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的成功,为中国体育机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