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维权律师周泽以《反垄断法》起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强收“月租费”的民事诉讼,在上周五达成和解协议,中国移动同意将周泽的移动通信服务改成不收“月租费”的移动通信服务并补偿他1000元,周泽撤诉。
周泽周三接受本台采访时说,虽然不是胜诉,但他个人的诉讼要求达到,也鼓励了更多消费者依法维权,可谓是最好的结果。“我的单案有这样一个结果当然是很让人欣慰的事情,调解结案就是双方在法院的主持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它满足了我的控诉条件对我进行补偿,我就撤诉了,对法院来说相当于该案结案了。诉讼结果上来看,我实现了自己的诉讼目标,也可以认为是胜诉了,但是这个结果不是通过法院判决来确认的。 很难以这个结果来评价法院行为,对于不合理收费像我这样行动也是一个象征,通过这件事情,我想每一个消费者如觉得自己权利受侵害了,他们也都可以透过这样的路径去维护自己的权利。”
周泽在博客上解释自己接受和解的决定时称,胜诉的判决当然是最好的结局,但现实上法院在这样的案件中要判决中国移动这样的被告败诉,十分困难的。而和解比败诉的判决好得多,起码在这起反垄断案件和解后,已经收到不少电话咨询如何起诉中国移动,如果不断有消费者去起诉,必将推动中国移动改变收费方案。
大陆通讯市场垄断严重,滥收费问题普遍,消费者个人甚至集体维权早有先例。06年11月起各地维权人士在网络上发起的通讯消费者维权,控诉几大通讯巨头霸王条款、滥收费、垃圾短信骗取信息费等等问题,号称“万人诉讼”的全国性维权活动,一度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媒体和信息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不足600多个案件得以立案,最终多败诉、或是不了了之。各地主力维权的代表更受到来自通讯商以及公检法部门联手的打压。
其中被以敲诈勒索罪判刑一年的陈曙光,获释以后继续追击中移动,记者周四致电时,他正准备再次兴起诉状,他说:“周泽那个官司胜诉对我们来说肯定也是好事,当然我相信这个维权的阻力还是比较大的。历经这么多年,胜诉的机率还是比较小的,不开庭的很多,有的连法院都不接受申诉。结果不终而终,关注度不高,他们就不给一个好的解释,连法院方面都是这样。”
在去年八月中国出台了《反垄断法》以后,对通讯维权似乎是新的突破口,然而像周泽律师此次诉讼要求获得满足的案例却屈指可数。
另一位北京的公益维权律师李方平在《反垄断法》实施首日,便以 “区别对待非北京籍用户,利用其垄断地位违法对预付费用户实行差别待遇”将中国网通集团北京分公司告上了法庭,这起去年九月中获得立案的所谓反垄断诉讼第一案已经远远超过法定的审判期限,但仍然没有宣判。李方平上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一些行业巨头的影响力太大,使得立案和审判都显得有些艰难。”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丁小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