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遲退休、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年輕人未來難過?
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如何應對"退休"、"養老"也成爲政策焦點。中國人社部近日宣佈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江蘇省也隨即公佈“推遲退休”方案,以此應對養老社保資金不足的問題。有學者擔心,此舉將造成地區分配不公,民衆退休後能否得到預期的養老金額也成了問題。
2月22日,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新聞發佈會上,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副司長亓濤介紹,從今年1月開始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將在全國範圍內對地區間養老保險基金當期餘缺進行調配,“用於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髮放,這就在制度上解決了基金的結構性矛盾問題,困難地區的養老金髮放更有保障。”
2018年中國政府建立實施了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均衡省際之間養老保險基金負擔,邁出了全國統籌的第一步。根據官方《人民日報》統計,2018年至2021年中央調劑制度實施的四年間,共跨省調劑資金六千多億元。其中,2021年跨省調劑的規模達到兩千一百多億元。
網民不買帳:“發達地區被吸血”
不過,如此的“跨省調劑”並不受到全民喜愛。消息發佈後,許多網民在微博上形容此舉“就是讓富裕省份去扶貧”、“東南救東北”、“一鍋粥大家喫”,政策的公平性受到質疑。
旅居歐洲的專欄作家王慶民就向本臺分析,這是因爲中國各地區發展不均:“有些地區發展比較快,有些比較貧窮,就導致轉移支付比例越來越高,這也會導致地域間的矛盾衝突增加。”
中國人民大學財稅研究所今年一月發佈的《中國各地區財政發展指數報告2021》顯示,2020年,中國養老金盈餘率出現斷崖式下跌,僅有北京、西藏和廣東等六個省市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盈餘率爲正值,即當年養老保險收入大於支出;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地養老保險基金盈餘更是雪上加霜,其中遼寧養老保險盈餘率爲-42.9%。
“那不還有收比多(有盈餘)的省份?我們把他們的錢拿來花吧?那些虧的省份都高興了,這樣至少可以分它們的錢,但有結餘的省市當然不幹了。”美國養老基金高級審計師、華盛頓“信息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恆青生動地這樣描述。他解釋,因爲中國省市的官員通常爲官派,因此在中央的命令之下也只能“響應”全國統籌,無法以省市內的民生作爲最大福祉考量。
江蘇試行“推遲退休” 替全國試水溫?
除此之外,即將在3月1日實施的《江蘇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施辦法》引發輿論關注。該“辦法”規定,經本人和相關單位同意和備案後可“推遲退休”,推遲退休的時間最短不少於一年。此公告引發外界揣測,此舉是否在替“延遲退休”試水溫?在2月21日國務院發佈的規劃通知中,除了提出要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儘快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之外,也提到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中國目前現行的退休制度規定,男職工年滿60週歲,女幹部年滿55週歲,女工人年滿50週歲方可退休;從事高危行業的體力工作者,男性年滿55週歲、女性年滿45週歲退休。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孫永勇告訴中國媒體“第一財經”,江蘇新頒佈的“推遲退休”,核心思想是給勞動者在退休年齡上一定的選擇權,使他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更適合的退休年齡;而國家的“延遲退休”政策,強調的是法定標準退休年齡往後延。
在王慶民看來,隨着老年化問題日趨嚴重,加上出生率下降,中國在養老金不足的問題上,從“推遲退休”選擇到法定“延遲退休”是必然的進程:“在人口嚴重老齡化的局面下,延遲退休就成了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事。延遲退休還是有可能在全國逐步推開,隨着老齡化進程,會實施越來越普遍。”
中國互聯網上也有年輕網民對此感到不滿,認爲自己“是不是退不了休?”也有人認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上延後退休年齡只是飲鳩止渴,在未來人們可能還會面臨少領、晚領養老金的問題。對此,李恆青也表達了他的擔憂:“你(養老金)就沒有了,到那個時候就花光了,但你不知道。”他認爲,官方對於延遲退休規劃,實際上是因應養老社保不足,官方缺乏透明度及長遠規劃之下,現在年輕人繳的錢,退休後想領取恐怕無門。
甚至有網民下了如此結論:“你可能一直期盼着早日領到社保養老金,但是當三十年後領取那一天才發現,真是少的可憐!”
記者:陳品潔 責編:何平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