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教敛财何时休?

0:00 / 0:00

中国官方“新华网”星期四刊登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有关借教敛财和以教牟利问题的对外答复。虽然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说要“坚决制止各种借教敛财行为”,但是能否切实做到却是个问题。

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一直坚称自己的经济改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色延伸到被中国政府严管严控的宗教领域就是“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美国普渡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杨凤岗博士星期三表示,中国许多地方政府多年来一直将宗教资源作为一种招商引资的手段,中国宗教事务官员和一些相关学者也一直对这一做法持批评的态度,现在政府可能提高了批评的声音,想要严加制止:

“关于借教敛财主要是指佛教,因为佛教的几大名山要上市的过程涉及多方利益瓜葛,其中开发商、地方官员和一些宗教内部人士互相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出台某些措施和明确的法律规定进行管理是可以的。如果治理是一时或短暂的打击措施,那就有违依法治国的理念。”

围绕以教牟利和借教敛财问题,中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近年其实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制止和管理规定,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大陆作家野渡看来是因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别样“政教合一”的体制导致的:

“一般而言,宗教活动场所不管有多大的经济收入,寺庙分得的一杯羹其实很少,大多数还是让政府宗教事务局派出的寺庙管理委员会攫取。现在我们在寺庙中不是有处级方丈和科技和尚吗。只要中国政府现实中不允许信仰自由,政府控制着所有宗教,所有寺庙,借教敛财和以教牟利这些体制的怪胎和怪象都无法消除。”

佛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本应该是远离红尘的清净修行之地,现在却被商业的红尘滚滚严重侵蚀,散发着越来越浓烈的铜臭味。有人说中国不少寺庙“居高不下的门票、名目众多的劝捐”现在已经是常态,见怪不怪。

杨凤岗博士表示,中国目前出现的借教敛财乱象并不是中国政府管理宗教事务引起的:

“我觉得宗教事务政府可以管理。只是管理要依据《宪法》和已经法律,不能任意和随意。在管理过程中,政府要平等对待所有宗教派别。现在的问题是,各种宗教现在在中国越来越没有被平等对待。在不平等对待各种宗教的情况下管理,结果只能是越管越乱。”

作家野渡认为,中国宗教事务局坚称要制止各种借教敛财行为,但实际中做不到,因为国家宗教事务这么说其实在中国目前发腐败大背景下不得不做的政治秀:

“多年来,我们一直看到政府针对各种奇奇怪怪的乱象和不正之风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规定和措施,但结果最终都沦为作秀。”

中国人都知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说法。如果借教敛财和以教牟利行为得不到遏制,说不定“寺庙不在大小,赚钱则名;寺庙不在高矮,有钱则灵”的讽刺说法将在中国社会开始流行。

(记者:闻剑;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