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陆,郑州机场 2月6日下午因大雪关闭,2000多名旅客滞留机场,有网友发微博称,机场发生愤怒旅客打砸事件。有评论认为,中国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渠道不畅是主要原因。
中国网日前报道,2月5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遭遇大雪,造成大量航班延误,上万旅客滞留。从当晚11时至6日上午10时,10多名旅客致电当地的《大河报》,反映在机场滞留期间,食宿未能得到安排,机场也无人解释航班最新信息,部分旅客甚至在大巴与机场之间被“折腾”一夜。5日晚21时许,一名乘客砸了新郑机场南航问询处。6日上午9时,一名女乘客冲进新郑机场调度室,打了调度人员,把饮料泼在调度人员头上,并扬言要拍照片发到网上去。
郑州机场旅客打砸事件发生后,引起网民关注。有上海网友说,天气原因怪不得机场。河南郑州网友"豫人宋"表示,7日很多公司都开始上班了,大家着急啊,但总要保证旅客的生命安全吧!
杭州的自由撰稿人昝爱宗在接受本台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中国大陆的机场应急处置很不周到:
“航班出现延误或者取消,乘客常常得不到有关信息,往往在机场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你去问机场工作人员,他总是叫你再等等,态度生硬,乘客当然会很生气。”
按惯例,航班延误,受到影响的乘客应享有知情权、选择权及索偿权等权利。但对于因恶劣天气或军用航空管制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航班延误,乘客不能要求航空公司赔偿,航空公司仍负有安排住宿、餐饮、交通等补偿责任。而中国的机场和航空公司往往不尊重乘客的权利,昝爱宗说,
“由于中国的航空公司都是国营企业,没有对顾客负责的概念,乘客要求维权往往没有渠道,只有自己动手,把事情闹大,才能拿到赔偿。”
中国的乘客在处理航班延误时有时也确实缺乏理性,昝爱宗说,
“乘客失去理性部分原因也是航空公司和机场没有能够及时向乘客通报有关信息。”
在分析旅客在机场闹事的原因时,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孙文广表示,因为目前中国大陆的消费者维权机制不成熟:
“中国的新闻媒体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对一些国营企业的真实情况往往不加报道,起不到舆论监督的作用。”
在中国大陆,消费者通过法律渠道把国营企业告上法庭比登天还难,孙文广教授说,
“法院都是在政法委的控制之下,民告官的官司根本打不赢,民众求告无门,因此产生群体性事件或者打砸事件。”
孙文广教授建议,为了避免乘客打砸事件再次出现,航空公司或机场应该建立一个与乘客沟通信息的平台,通过电子显示屏和手机短信等渠道,及时向乘客通报航班信息,妥善安排滞留乘客的吃饭和住宿问题。
(记者:高山 /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