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國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 黨媒宣傳反砸腳

2023.07.11 06:26 ET
“到祖國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  黨媒宣傳反砸腳 黨媒要青年到祖國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
法新社資料圖片

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7月10日刊發特稿《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呼籲年輕人"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在中國貧富不均 、失業嚴重之際,黨媒此舉導致輿論翻車。

 

 

這篇《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到,青春的樣子,本就是有理想、敢擔當、能喫苦、肯奮鬥的樣子。樹立積極的就業觀念,在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等各領域各方面工作中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一樣能實現青春的價值,還能爲一生的奮鬥奠定基石。文章稱,在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中,有的青年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建功立業,有的青年成長爲省級“優秀共青團員”,得到了磨礪和成長;在“三支一扶”計劃中,大學生“新農人”把現代農業知識和技能帶到農村,既助力端牢中國飯碗,又拓展自身的職業賽道。

文章末尾還呼籲中國的年輕人,“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不僅能夠留下無悔的青春記憶,而且將在基層磨礪中獲得受用終身的精神財富,爲走好職業生涯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內容不管在微博或抖音視頻下的留言都大翻車。(網絡截圖)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內容不管在微博或抖音視頻下的留言都大翻車。(網絡截圖)

“黨媒發這文章,所用的語言就是文革語言的翻版。”政治評論人士陳破空對本臺表示,當時毛澤東搞“上山下鄉”的原因,其一是發動紅衛兵起來造反,成功打倒政敵劉少奇;但另一方面則是如果紅衛兵不散,對毛澤東也構成政治威脅,加上城市沒有就業機會,把紅衛兵打發到農村一舉數得。

陳破空:“現在習近平面對‘上山下鄉’也有兩原因,首先是經濟上,現在大學生畢業即失業,中國經濟下滑到改革開放以來最壞的程度。就業難,大家都躺平。沒法找到就業機會,打發他們去做沒人乾的苦活,所以通過《人民日報》來號召。”

陳破空認爲,去年中國多地發生的“白紙運動”嚇壞了習近平,發現都是“00”後年輕人蔘與,出來集會結社喊出“共產黨下臺、習近平下臺”。躺平是不穩定因素,因此要把這些青年打發到艱苦的地方去。

失業率居高不下 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狀態

《人民日報》這篇特稿就像一支火柴,點燃了中國社交媒體上網民的怒火。網友紛紛留言說,“忽悠年輕人去搞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戌邊,絕口不提中石油、中石化、中國菸草、中國銀行”;“讓我們去菸草、電力、石油、發達地區做公務員發光發熱吧”;還有人嘲諷,“內外脫鉤、上下脫節是最大的風險。”

陳破空指出,中國年輕人憋着一肚子氣,那些達官貴人把孩子和家族資產轉移到西方,卻不要中國年輕人讀英文。中國曆經改革開放後,人們都意識到特權階層享盡各種特殊待遇:“他們一放出文章讓大家立即意識到不平等,結果輿論大翻車,這纔是真正民意的體現。”

與此同時,中國網絡流傳的一篇關於就業狀況險峻的文章卻在網易下架。文章指出,“今後幾年將是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形勢最嚴峻的幾年”。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蔡昉在一場論壇指出,過去三年,中國的城鎮失業率在絕大多數時間一直處於自然失業率之上。也就是說,中國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週期性失業,失業導致收入減少,使得經濟在該復甦的時候遭遇到“磁滯效應”:“簡單地說,就是當衝擊過去以後,在經濟應該恢復到常規狀態的時候,卻回不到過去的常態上去,停留在復甦乏力的狀態。”

 

記者:黃春梅    責編:許書婷 陳美華 何平    網編:瑞哲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

評論

i楠楠
2023-07-11 07:00

年青人早覺醒了,只有少部分奴性太深,崇拜洪魔淫賊,甘當小玢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