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离职加盟民企 国营体制遭诟病


2018.09.28 20:40 ET
9667abd9d5f6423414cb4fcadf25c81a.jpg 资料图片:天宫一号模型。 (AP)

日前,中国航天研究员张小平离职加入一家民营企业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张小平的原职单位因他离职后导致中国的登月计划瘫痪而希望“召回”张小平。事件引发外界对国企体制以及科研人员待遇问题的关注。

一篇名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星期四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刷屏。

文章说,原先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旗下、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研究员张小平因不满一年12万的待遇而选择离职,当时也没有引起领导层的注意。但该研究所事后发现,张小平的辞职导致整个项目瘫痪,因此通过法律途径提起诉讼,想把张小平“要回来”。

随文章附上、印着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公章的文件表示,“无法接受因个人的离职而影响到国家重大的战略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青年报援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刘志让的话说,“张小平主要搞论证、研发和理论计算,水平是有的,但因优秀的骨干较多,所以对全局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是研究院也会反思更多的方式,留住人才。”

根据中国媒体报道,张小平离职后在一家叫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民企工作,年薪高达百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在相关领域工作的人士告诉自由亚洲电台记者,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举动:“这说明管理非常混乱。‘要人’肯定是至少院长级别的人发话的。后来说(张小平)辞职不影响是怕社会舆论或上级单位的怪责。这么重要的人竟然让他离职,整个过程还可能出现违规行为,不管是‘保密期’还是离职程序的问题。他(刘志让)认为没问题主要是推卸责任。就是官僚主义作风下形成的傲慢。”

张小平离职、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的“挽留”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

网友@annielaya说,“没看到对人才流失的惋惜,都是歌颂自己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多么不容易,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这个时候跳槽,耽误了整体项目推进,甚至影响了中国人登月,脱脱的白眼狼,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么?”。

网民@MrBetterMe也写说,“国企、央企的普遍现象……兢兢业业的少部分人推动企业发展,养活一大批吃白饭的人……”

网友“风阵阵”讲到,“很多高层就是职位高,论实际业务能力不如下面的人,等人家走了才知道重要性。”

上述相关人士也告诉记者,他认为国企目前存在三个最严重的问题。

“第一、外行指导内行;第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泛滥;第三、待遇低。吃大锅饭的情况很明显。对真正做贡献的人分配不均。在军工企业里,有两个东西比较重要:职务和职称。职务远远比职称重要。张小平就是这种研究员,他职称高,但他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职位。简单说就是没有什么权力。”

一直以来,对国企不重视人才的批评多不胜数,促使不少业内人士选择跳槽或者远走高飞。加上中国每年有大批留学生出国,留下的人比回流的多,中国的人才流失情况也逐渐加重。

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对此表示:“中国的脑力外流不是一个正常社会所应该有的。中国有那么大人口,在竞争环境下造就出的人才应该在全世界有竞争力、有质量。但中国却留不住人,这对中国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

夏明还指出,如果对比美国和中国的国家下属研究机构:“美国基本就是以学科带头人来组建项目研究组。但研究组是根据课题来设置,没有长期的机构。一旦课题结束,研究组就会开始重新组合。机构只是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像工资、办公室、基本设备。但研究课题需要做的事情主要是靠研究经费支撑。中国有点不一样。中国所有的科研机构都是作为国家公营的研究机构存在的。公立以外的民营机构的研究能力就非常弱。中国的官僚化程序底下的研究团队有各种行政编排,往往是由所长、主任提出科研报告,向上级主管单位或国家一级单位申请经费。经费通过国家、单位的编制一层层地拨下去。很多钱不是由科学家来掌握,而是由研究团队里的党委书记、所长、校长和系主任等等来掌控。里面加了很多无关的人,拿钱是养这些人。”

据北京青年报披露的消息,张小平表示事件受到媒体关注后,压力很大,现在不方便透露更多情况,相关的脱密手续也“正在处理”,而自己现在“肯定不能回原单位了,也回不去了”。

张小平离职的事件无疑再度拷问国营企业的体制问题。而这次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国属研究院确实应该反思其制度、政策,以留住更多的人才。

(记者:韩洁 责编:申铧)

添加评论

您可以通过填写以下表单发表评论,使用纯文本格式。 评论将被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