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媒体周二公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城乡人均收入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但人均收入仍持续增高。但有评论指出,中国普通劳动阶层并未因此受益,反而贫富差异的突出更导致社会不满情绪增加。
中国官方《人民日报》星期二报道说,今年一季度,中国大陆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2871元,同比名义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高于一季度GDP7.7%的增速。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第一季度为7427元,同比名义增长9.3%,实际增长6.7%,增速有所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该报道被官方“新华社”、“中新网”等全文转载,但有关上述数据的确切来源《人民日报》却只以“数据显示”四个字一带而过。
中国近年开始尝试从劳动密集型等出口加工向发展内需的经济模式转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断增加的劳动力成本,使中国面对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丧失了早前的廉价优势。而中国经济支撑主体的劳动阶层,近年来个人可支配收入虽有所增加,但随着城镇化转型,却日渐难以应对高房价以及医疗、食品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通胀压力。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者的胡星斗教授就中国官方媒体的数据能否反映现实的生存状况表示质疑。
他说:“发布的数字有两种状况,一种状况是有可能存在很大水分,并不真实;另外一种状况是数字是真实的,但由于中国内部贫富差距巨大,增长的部分被少数人所占有。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来说,他们的收入可能增长的很少,甚至没有增长或负增长。据我的切身感受,对大多数人实际收入是下降的。我们感觉到非常明显,货币的贬值实际上要快的多,或者说通货膨胀可能比官方所说的要严重的多。”
武汉民间权益关注组织“民生观察工作室”负责人刘飞跃也指出,就中国大陆当前底层百姓而言,他们普遍没有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改善:
“官方统计数据说是老百姓的收入绝对数字在增加,但是我们要讲一点的就是老百姓的感受。虽然说绝对数字在增加,但是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收入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也不像官方说的那么乐观,有些人甚至感觉生活质量在下降。我想这是官方和民间不同的感受,出发点不一样。通货膨胀是一个因素,实际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百姓,尤其是底层民众感受不到收入在增加。”
刘飞跃还表示,在收入结构及劳工权利得不到合理调配和保障的情况下,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的不满情绪会持续增加。而普通大众之所以对生存状况表达不满,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大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正日趋严重:
“我们不用具体数字,老百姓他们有自己这方面的感受。即使老百姓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和特权阶层或者和既得利益阶层比较差距越来越大。有些官僚或特权阶层比方说在‘住’的方面可以买几套房、几十套房,但是老百姓感觉他工作一辈子一个家庭买不起一套房,这就是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两极分化在加剧。”
中国社科院去年九月发布的《社会管理蓝皮书》曾警告说,中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状况已经逼近社会容忍底线。特别是通货膨胀、社会分配不公等深层社会矛盾也已成为导致治安问题严峻,以及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体事件或恶性事件日趋增多的原因。
北京理工大学的胡星斗教授认为,中国如不改变“国进民退”的经济发展政策,引发社会矛盾的贫富差距问题将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
“中国未来的贫富差距肯定还会不断扩大,它的确是由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中国的实体经济现在不断滑坡,也许民营企业的倒闭是正常的,但是国有企业的不断壮大和不倒闭却是不正常的。因此,中国的贫富差距未来还会进一步的扩大。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最根本的当然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国进民退’的现状。”
香港劳工权益组织“中国劳工通讯”星期二发布的新闻稿指出,中国经济虽经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但普通劳工阶层并未因此获益。中国目前的最低收入标准仍低于国际水平。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何平的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