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中国中产之痛 年收入12万与高收入争议

0:00 / 0:00

中国政府最近发布一则旨在减轻中产阶级税负的文件,引发了大陆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尤其是有关媒体提示的12万元收入为高收入这个说法,以及相关富人税务等问题,更是引发了很多人的焦虑和质疑。为此,中国学者和媒体都各自发文表达意见。

英国《金融时报》10月25日发表该报中文网财经版主编、首席财经评论员许瑾的一篇题为“中国中产之痛:年收入12万与高收入争议”的文章,讨论中国最近引发的一场有关收入与税收的争议。

文章介绍,中国官方近期发布的《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在国内引发了不小争议。文章说,该文件旨在进一步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税负,同时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为堵塞高收入者非正规收入渠道,发挥收入调节的功能。

作者表示,虽然政府文件的初衷似乎听起来并无不妥,但如何界定高收入者却成为一个争议点。有国内媒体将高收入者界定为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群体,一时舆论哗然。这引发官方专家紧急发话,表示媒体解读是引申演绎甚至谣言。

文章解释说,这次有关12万收入为高收入者所引发的争议,却实击中了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痛点。12万是在2006年之后成为个税申报门槛的,这也是导致媒体解读12万的基础之一。

文章指出,虽然即使在中国一线城市,12万收入也绝对不能说低,但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16年一期民生民意调查报告,在中国,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仅占人口的14.40%。

而且,真实的情况在于,所谓的高收入者很多生活在一二线城市,面对高涨的房价与膨胀的生活费用。12万元其实说不上宽裕,甚至可谓城市“夹心层”。例如在上海,一套100平米的房子,12万元的高收入者不吃不喝、甚至不纳税,也得50年才能买下。如此说来,12万元收入者也难说真的是高收入者。

国际反腐机构“透明国际”的亚太事务负责人、关注中国税务问题的廖然就此表示,税收制度应该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为民众提供一定福利的有力工具,但在中国,越是富有的人越有各种可能性逃避税务:

“在中国,很多富有的人利用制度的漏洞,想法设法不交税。”

许瑾在《金融时报》文章中指出,在中国,一方面是,达到12万元收入的人为数寥寥;另一方面则是,12万收入者的购买力日渐稀薄,这与中国烈火烹油的繁荣景象似乎不相符合。探究其根本,这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程度。
作者指出,伴随着中国三十余年的经济高增长,财富分配在最近十年出现了进一步的剧烈分化。近年来,阶层固化以及阶层碾压的焦虑密集出现。"12万"引发的愤恨吐槽,可谓中产阶层集体焦虑的意外投射。

文章进一步指出,站在更大的背景看有关12万元收入的争议,更在于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与居民收入增速下降之间的紧张。中国财政收入近些年来结束了高速增长的阶段,从以往两位数增加变为个位数,未来也难以重振雄风。与此同时,财政开支却一直以两位数水平高速增长。这种情况下,政府开支自然感到力不从心,财政赤字也连年大幅度扩张。以2015年为例,中国的财政赤字突破2万亿元。

压力之下,个税征收也成为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中国2015年的个人所得税为8618亿元,同比增长了16.8%。对比之下,2015年全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8.9%。

文章作者许瑾指出,财政下滑导致财政征收压力可以理解,但简单地期待加收个税缓解压力,并不明智。一方面,城市中产尚在培育,而个税收入并不算财政收入的大头。从原则上讲,个税改革方向应该是收入调节与减少赋税,而不应该以增加税收为目标;另一方面,个税事关人人,每一次改革都会引发大小争议,在信息不透明与利益格局纠缠的情况下,处理不周,可能引发人心震荡。

文章强调,缴税不是交保护费,而是法治的手段。财税改革事关中国经济大局,妥善解决可以缓解不平等困扰,也可以助力经济转型,但目前仍旧存在不少难点。

文章还建议,要加强个税征收等政策,就必须与强化财政透明、增进民生开支相挂钩。民间、学界呼吁预算透明多年,迄今进展不尽如人意;

文章还指出,纳税对应着福利,增进民生开支本来应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应有之义,但在利益格局之下,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社会保险统筹等方面举步维艰,公众难以完全感受到与纳税相对等的福利。

文章最后说,赋税往往意味着责任与义务的对等,付出越多,期待也越高,这种诉求很公平。

透明国际的廖然指出,在中国,税收应该采用累进制,让那些通过利用与官方的关系和制度不完善而获取到暴利的人,按照其财富来缴税:

“税收本来就是消减贫富不均的最好工具,因此,政府应该加强税收制度。”

就国内近来有关12万元为高收入所引发的争议,中国官媒新华社10月25日发表一篇社评表示,只有加快个税改革才是对所有质疑的最好回应。

社评指出,近些年,个税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陷入被质疑的怪圈。种种质疑背后,既有公众对个税的理解不全面,亦有现行个税制度的不尽合理。作为调节收入分配最有效的税种之一,个税需要更完善的税制设计,解决目前存在的税负不公。

社评说,事实上,在现有的个税制度框架下,如果只是调整起征点,或是简单地将一个标准定位为高收入者去加税,都容易形成新的税负不公。只有在“综合计税”的框架下,才能解决个税出现的种种问题。

然而,社评承认,令人遗憾的是,“综合计税”的改革目标从“九五计划”一直写到“十三五规划”,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许瑾在《金融时报》的文章中透露,按照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0年,中国家庭基尼系数已超过0.61,而官方数据则是0.481。在中国,的确存在着一小部分暴富者,其中最富有的1%家庭,却拥有1/3的社会财富。

(记者:希望;责编: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