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國推廣“銳實力”的新工具
2020.11.18 15:15 ET
雖然外界普遍認爲中國對宗教採取壓制政策,但最近有研究表明,中國政府正悄然利用佛教作爲在國際上擴展“銳實力”,增加政治影響力的工具。
2020年是中國政府與佛教相愛相殺的一年,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陰影籠罩下,兩者的關係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疫情期間,中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地清理未經審批、或由外國出版的佛教書籍,大批拆毀室外大型佛教造像。另一方面,中國佛教機構又在政府的引導下,利用佛教教義去安撫被疫情衝擊的社會,維護國家安全。
較少爲人所知的是,有中國官方背景的中國佛教協會還與其它國家的佛教組織合作,舉辦佛教儀式,爲受疫情影響的人羣祈福。
在美國喬治城大學近日舉辦的一次研討會上,中國佛教研究者王達偉(David L. Wank)和足羽與志子(Yoshiko Ashiwa)指出,中國佛教組織在海外進行的這些宗教活動都是中國政府利用佛教擴展其政治影響力的組成部分。
“2015年,中國佛教協會正式向全球推廣佛教,納入其未來五年計劃之一;他們呼籲中國佛教徒走出去,到全世界各個國家‘講好中國故事’。”
王達偉分析說,雖然中國佛教協會的全球計劃肇始於2015年,但從習近平2013年上臺之後就開始推動了相關行動,並且中國政府把大量的資源向佛教傾斜。
中國政府最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把佛教作爲其外交政策的工具,達到其政治目的。
“80年代,中國佛教的人開始勸說海外的華裔商人回中國投資,當時中國正在進行市場化改革。中國政府也展現出對佛教的寬容,向海外華人顯示他們已經放棄了左傾的政策。”
王達偉還指出,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中國政府利用佛教在海外緩和因爲天安門大屠殺中受損的中國形象,並利用宗教交流活動在海外推動其“一箇中國”的統一政策。
王達偉分析說,胡錦濤就任中共最高領導人期間,提出的“和諧社會”的口號,其實就是利用了佛教對“和諧”的教義主張。2006年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中國浙江省杭州和舟山市舉行,當時的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王達偉和足羽與志子通過跟蹤調查,分析了中國政府利用佛教對不同國家採取的不同的策略。
對於佛教人口占多數的國家,例如斯里蘭卡、緬甸、老撾等國,這些國家本來在經濟上就對中國就有依賴。“中國政府在這些國家建立雙邊的友好協會,建立佛教廣播網絡,聯合舉行文化和宗教儀式,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間,爲人民的健康祈福等等,甚至提供資金給歷史悠久的寺廟。”
對於有佛教信仰傳統的其它亞洲國家,中國政府採用的是建立中國佛教的分支機構,這種組織往往成爲了中國文化公園。
而與中國在地緣政治上有衝突的國家或地區,中國政府也另有對策。例如,對佛教起源地印度,2017年中國的南海佛學院在印度招生,引起印度民衆的關注。印度媒體報道說,“中國開辦自己的那爛陀大學令印度蒙羞”。王達偉分析說,南海佛學院其實就是爲了搶奪世界範圍內的佛教話語權,讓漢語成爲佛教的主要語言。
王達偉在回答本臺記者有關中國佛教在美國影響的提問時指出,中國佛教在美國仍然是初來乍到,但他相信美國的佛教組織正在幫助中國佛教深入美國社會。
這兩位研究者認爲,中國佛教在世界的推廣行動正在產生有利於中國政府的影響。
“這些海外的佛教活動爲中國在海外搭建了人際網絡,這正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主要策略之一,這個網絡包含着中國佛教徒、海外知名佛教人士、外國文化部門負責人等等。”
王達偉還指出,中國在海外建寺廟的分支結構,提供了中國僧人在海外公共輿論中的知名度,壓制了中國官方不喜歡的佛教派別的聲音,比如藏傳佛教。
另外,中國爲其它國家的寺廟提供資金也讓這些外國機構形成了對中國的依賴。
與志子則分析說,中國佛教的教義也可能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在佛教教義中,世俗的領袖人物有成爲未來佛陀的潛力。我們關注的是,對領袖的這種形象塑造將在何種程度上滋長人們政治上的服從,影響到包括中國人和海外佛教徒的認識和行爲。”
研討會上,喬治城大學一位華裔教授在發言中提到,有中國普通佛教徒因爲中國政府阻止了新冠疫情的繼續蔓延,而把習近平視爲當世的佛陀。
王達偉和與志子都認爲,中國在全球推廣佛教的行動規模是前所未有的,但中國化佛教面對的是亞洲各國有自身傳統的佛教,還有西方國家的佛教。中國的佛教推廣計劃實際效果依然仰賴於其策略,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記者:王允 責編:申鏵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