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学:看上去很美

0:00 / 0:00

中国大陆各地中小学9月1号迎来新学年开学日。官方媒体报道,目前中国各地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就近入学”政策,导致城市好学区房价上涨等新问题。很多家长为了子女能在好学校就读,通过买“学区房”变相择校,推升了房价。有评论指出,这反映出中国大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也有评论指,目前,在北京等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想让子女“就近入学”,却困难重重。

中国教育部今年1月先后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规定,到2015年,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福建、广东等19个试点省市所有小学将实现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学生不再凭考试成绩择校,学校也不能乱收择校费。

中国官方新华网9月1号报道,目前中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落实情况总体良好,但不少家长对好学区房看涨等问题又有新忧虑。报道举例说,北京青年湖小学和第171中学结成“九年一贯制”对子后,因为入读青年湖小学的学生可以免试入读优质资源校171中学,青年湖小学学区房两个月内每平方米上涨了6000元。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名购买了优质中学附近高价房的范先生表示,“就近入学”政策收紧后,很多缺关系、少门路的家长都把买“学区房”当成名正言顺的择校渠道。

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对此评论说:

“还是一个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名校集中了很多资源,而普通学校资源不够。很多家长选择学校的时候,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就会选择成绩好的学校,过早的把竞争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

报道说,作为“划片就近入学”的配套支撑措施,中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名校集团化办学,即以名校与弱校“结对子”的方式,促进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向弱校流动。不过在北京、河北等一些地方,不少家长对结对子后的“弱校”实力依然心存疑虑,甚至仍在想方设法送子女入读名校本校。

与此同时,一些到大城市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想让子女“就近入学”,却仍然面临重重困难。关注教育平权的北京维权人士胡佳指出,目前在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其实有诸多限制。非北京户籍的人士,即使买了学区房,也很难让孩子“就近入学”。胡佳举例说:

“比如我住在通州,在北京郊区。我住的小区北侧,新建了1个小学,也不是什么重点小学,我们小区也算学区房。虽然我在监视居住状态,但我还可以去小区超市买东西。前天我去超市买东西,碰到一个艺术家,他是外地人。他的收入没有问题,他买了我们小区的房子,开奔驰车。他说,为了让他大女儿上我们小区附近的小学,他办了‘五证’,医疗、暂住证什么的,但是后来学校要求‘七证’,他实在没办法了,花钱也弄不来。他只能到15公里外的燕郊让大女儿上学,那是河北省。现在夫妇两个人分居,他在燕郊或者宋庄,买了或者租了一个小房子照顾大女儿上学,他太太在通州照顾小女儿上幼儿园。这个艺术家家底还可以,而在北京的外地户籍的家长,大部分都是工薪族,他们没有条件再去河北跟北京的交界处再租另一个房子,让孩子上学。”

北京市教委去年4月底公布的小学入学"新政"规定,非北京户籍儿童需"5证"齐全,才能在北京公立学校就读。"5证"指:父母或监护人的在京暂住证、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 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等证明证件。

不过,北京“多知网”今年7月报道,在北京市某些区县,“幼升小”的入学审核条件越来越苛刻,原本要求家长提供“五证”,变成了“十证”。而且在审核通过后,孩子入学仍需要参与学校的“抽签”,未抽中的孩子就不能入学。

(记者:林坪 编辑: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