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星期三结束。在会后对外发布的“全体会议公报”指出,2015年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力度,即将国有企业领域的反腐向纵深推进。
就在加大文艺圈反腐力度的同时,中纪委也昭示天下要加大国企的反腐力度。总部设在德国柏林的国际反腐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亚太事务负责人廖然星期三表示,中纪委宣布在2015年“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力度”是值得肯定的:体制内学者星期三表示,中纪委五次全会为2015中国反腐定下“从严惩治、从实改革”的基调。这一基调反映在国企反腐层面就是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力度:
“中国的腐败基本上可以被理解为是官商勾结的产物.这里的商在大多数情况肯定都是指国有企业,像在薄熙来一案中徐明那样的人只是少数。不管官职多高多低,中国的官员大都把国企当成自己的自动提款机,国企负责人在政治权力中如果没有靠山就寸步难行。中国国企的贪腐情况,大家有目共睹。 现在要加大国企反腐力度, 我认为是应该的,一点都不奇怪。”
中纪委的公报强调,2015年,国企反腐尤其要突出问责,对碌碌无为的干部该撤就撤,坚持“一案双查”,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要倒查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包括党委和纪委的责任。中国有体制内学者解读为,这是中共在反腐治理中向治本发力。
不过, 目前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原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博士星期三表示, 中国这种运动和选择性的反腐注定不会有实质性的作用:
“而且中国的腐败是全局性的和系统性的, 不是一两个领域。在所有的要害部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军内军外, 腐败都普遍存在。现在中纪委的反腐重点集中在国企领域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觉得, 国企中反腐败可能只是一个利益集团看到另一个利益集团捞得的好处太多,眼红了, 所以才治一治。等自己一派的人走马上任并相安无事一段时间后, 派系之间的争斗可能再次爆发,循环往复。”
中国知名演员濮存昕近日对中国纪检监察报表示,“跟防治艾滋病一样,反腐也是个系统工程,它的疫苗是制度”;知名电视主持人白岩松说,期待2015年反腐不做表面文章, 不搞形式主义,望信息披露要更及时、更公开,透明度更强;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网近日有报道说,收获的反腐红利要让中国普通百姓受惠。
说到加大国企反腐力度是否使中国本来已经下行的经济雪上加霜这个问题,夏业良表示:
“国企对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本来就不是很强现在在中国国民经济的构成中,75%以上是民营经济, 国企的贡献率不到25%。如果不是垄断、巧取豪夺和强占资源,国企连25%的贡献率都达不到。 由此我认为, 国企反腐会对国内经济的运行有直接影响。 当然,多打一些老虎也许会使经济运行好一些。 要想对经济有实质性影响,中国国企除非进行系统性改革,让其在市场中经受竞争考验而不是政府保护。一言以蔽之,国企反腐既不能促进经济发展, 也不会对经济发展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法新社星期三的一则报道说,虽然中国目前的反腐是“苍蝇老虎”一起打, 但是司法独立和官员财产公示等制度性的缺失难免使反腐带有权斗的痕迹。廖然表示,虽然中国司法部不独立是事实,但司法独立不是一句空话:
“关键是司法独立中你有没有足够的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不一定单指金钱, 其中还包括合格的司法人员。 比如, 在印度, 它的司法是绝对独立的, 毫无异议, 民众也可以自由地举报。 然而, 在印度,人们举报有用吗?由此, 我觉得,中国有其特定的国情,虽然司法不独立确是制约反腐标本兼治的一个瓶颈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只认为司法不独立反腐就无法搞,而是要考虑在中国司法不独立的情况下如何反腐,在反腐向前推进的同时不断倒逼中国司法制度改革。我觉得这样此时探讨问题的方法。”
中国政府在国企反腐过程中,力度不断加强。力度不断加强的一个例证是中纪委去年十一月下旬曾通报74名国企领导被查,平均每个月6名, 其查处力度是2013年的6倍。然而, 如果没有将权力真正关进笼子,如果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约束,中国政府最终要想达到让大小官员“不敢腐”“不想腐”和“不能腐”的目标,世人还要拭目以待。
(记者:闻剑 责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