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诚信打分:社信体系北京第一

0:00 / 0:00

中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信用体系引发了不少外媒关注,一些诚信人和失信人的遭遇也被广传。据报道,北京市将率先在两年内建成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的“个人诚信分”工程。这意味着什么呢?

新华社周三报道,北京市发改委表示将于2020年底前,在全市建成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的“个人诚信分”工程,并会定期公示企业和个人失信记录。文章说,届时北京还将完成社会信用条例立法工作。从时间上看,北京将成为最早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城市之一。

在已有框架之上,中国国务院在2014年公布了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路线图,提出在2020年将初步建立相关法规标准、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监管体制以及奖惩机制。

自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上台以来,政府明显加大了对公民的管控力度。无孔不入的监控网络和逐年攀升的维稳经费无不体现了当局对社会秩序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信用体系也被外媒广泛看作为政府无形之手的延伸,他们还报道了中国一些失信人“寸步难行”的遭遇,提升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北京维权人士胡佳表示,虽然他时常在国内媒体和政府机关公众号上看到失信人名单,他身边倒没有听说谁受到了社会信用体系的直接影响。据他了解,这套体系目前着眼的主要还是经济问题,例如公民和法院、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并对失信法人代表和个人进行消费限制。

他认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为了治理像他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因为政府早就有另一套对策。

“实际上,自(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以来,政治方面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把你打入另类、上黑名单的这套体系是早就在运转的,而且是不公开的。它和对于普通公民在经济领域里的这套信用体系是没有必然关联的。”

胡佳补充说,当今中国社会的确存在不少欠债不还的“老赖”。如果信用体系主要针对这类人的话,他觉得未尝不可。但他话锋一转,随即表示中国最大的失信人并不在民间。

“首先官方的信誉就非常差,它把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带得很坏,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嘛。”

新华社报道还提到,北京市还将建立健全的数据清单、行为清单、措施清单等全市统一的信用联合奖惩“三清单”制度,并提到由此汇总的信用信息会在市场准入、公共服务、旅游出行、创业求职等领域广泛应用。

北京独立时事评论员彭定鼎表示,他并不担心市政府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会对他的生活带来影响。他解释说,丰富的法律知识让他对诚信和非诚信行为有着清楚的认识。如果企业和个人被错误地纳入失信名单,理论上他们可以寻求律师的帮助来正名。

但他坦言,中国漏洞百出的司法系统如果执意给某些人扣帽子,他们很可能无计可施。他还表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少不了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但这在中国现有体制下根本无法实现。

“中国最大的问题不是人民之间没有相互的信任。当政府了滥用权力来非法拘禁、打压异己的时候,它可以胡作非为。什么时候把政府纳入失信对象,我相信什么时候就建立了真正的信用体系了。”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客座研究员贺诗礼(Jamie P. Horsley) 周一发文就人们对中国信用体系的常见误区做了一番解释。她说,尽管政府确实在收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但员工档案是由这些机构自行保存的。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并不会收集每位公民的数据。另外,社会行为、消费习惯和政治忠诚度并不会影响公民的社会信用等级,她表示这种误解通常是由于人们把商业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混为一谈。

尽管如此,媒体曾多次报道了中国异议人士、访民等政府维稳对象被限制贷款或乘坐公共交通的案例。记者尚无法得知此类遭遇和社会信用体系是否有关。

记者:家傲 责编:申铧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