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援助协会创办人傅希秋的新书《共产中国虚幻的宗教自由》在台湾举行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不仅吸引了基督教界人士,还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他随后将在台南举行两场新书发表会,继续就中国的宗教自由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3月1日下午,傅希秋牧师的最新作品《共产中国虚幻的宗教自由:包容多元的政治方能有效实现》,在台北济南教会举行首发分享会。台湾济南教会黄春生牧师、人权活动家杨宪宏,以及宗教界人士和知名学者出席活动并表示祝贺。
宗教自由与政治体制
该书主要基于傅希秋2018年在英国杜伦大学的博士论文,探讨中国如何可能在后共产主义时期通过包容多元的政治体制来实现真正的宗教自由。他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过去数十年间对宗教信仰的管控,以及当前政权在国际社会上试图塑造“宗教自由”形象的虚伪现实。
在分享会上,傅希秋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中国要想真正实现宗教自由,政治体制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民主化改革。他在书中提出了“包容多元”理论,并指出:“中共现在的志向完全走入瓶颈。在一党专制的体制下,它不承认整个社会的多元化,也不承认各个领域,包括家庭、教育、教会等的独立性,所以,共产党的领导最终会消失。”
宗教自由的现状与挑战
书中指出,“红色恐怖”是中国共产党统治初期的重要政治手段,而文化大革命更是将恐惧和压迫推向极致。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试图塑造“和谐宗教政策”形象,但实际情况显示,信仰,自由仍受到极大限制。宗教团体的活动被严格管控,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信徒皆面临不同形式的打压。傅希秋表示:“我写这本书,希望能够起到作用。例如,如果在21世纪中叶,中国实现了所谓的基督教化——根据一些社会学家的说法,当一个国家有20%至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时,可以被称为一个基督教社会——那么,即使基督徒在中国的比例和领导力占多数,我们又该如何确保所有人的宗教自由和信仰保护?这就需要‘包容多元’模式。”
傅希秋强调,中国若要真正实现宗教自由,必须在政治体制上进行实质性的民主化改革。他提出“包容多元”理论,主张一个民主、开放的中国应当允许所有信仰和思想体系在公共领域自由表达,而非仅限于国家认可的官方宗教机构。

宗教自由的挑战与未来
根据中国官方数据,2018年发布的白皮书显示,中国的基督徒总人数约为4400万,其中新教徒约3800万,天主教徒约600万,而民间估计的基督徒人数则接近8000万。
傅希秋表示,全球在过去十多年见证了中国虚幻的宗教自由:“一方面,中共宪法第36条以及其发布的所谓‘宗教信仰自由’白皮书宣称中国有宗教信仰自由,并在海外进行宣传;另一方面,现实情况却是中国的宗教迫害愈演愈烈,尤其是基督教‘中国化’等政策导致的打压日益加剧。”
傅希秋指出,在中国各地,不仅独立的家庭教会受到逼迫,就连官方认可的三自爱国教会和其他爱国宗教团体也遭到严厉管控,包括伊斯兰教和佛教。他说:“如果不与政府保持一致,等待你的就是教堂十字架被强拆,成千上万的教会被强行关闭,许多传道人被关押,甚至判刑。”
相关报道
《2025世界人权》报告关注中国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及少数民族权利
台湾学界与宗教界的反应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黄哲彦在该书序言中表示:“自2013年起,中国对基督教的迫害已毫不掩饰,从拆除教堂十字架到取缔守望教会,足见中共对信仰自由的压制依然严峻。傅希秋牧师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国宗教政策的关键视角。”
台北济南教会黄春生牧师、台湾基督长老会信仰与教职委员会主委郑仰恩博士(牧师)、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第37届议长等宗教界领袖,亦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包容多元”不仅是未来中国实现宗教自由的希望,也对全球宗教自由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被迫害者到宗教自由倡导者
傅希秋博士生于中国,早年经历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动荡。1989年六四天安门民主运动期间,他曾是山东高校的学生领袖。后来,他在北京党校任教,并秘密成为北京家庭教会的领袖之一。然而,因传教活动,他与妻子于1996年遭到监禁,次年在美国政府的援助下流亡美国。
傅希秋在美国创立的对华援助协会致力于揭露中国人权和宗教迫害的内幕,并推动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宗教自由状况。《共产中国虚幻的宗教自由》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对中国未来信仰自由的蓝图。
责编:许书婷、梒青; 网编: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