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财经时时听:疫情后供给改善优于需求复苏央妈该出什么招?

0:00 / 0:00

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自由亚洲电台的财经时时听,我是饶怡明。

从9月7号起一周重点财经新闻包括:美国将对中芯国际制裁中国半导体供应链将脱轨;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规则倡议反制美国;疫情造就数字经济大跃进美中双龙头格局成型;中国贸易顺差扩大,人民币为何没有大幅升值?八月出口数据亮眼;疫情后供给改善优于需求复苏,央行该如何应对?

欢迎您锁定财经时时听!

美国拟对中芯国际制裁国内半导体供应链将脱轨

美国政府正考虑将中国最大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列入贸易黑名单,理由是"中芯国际涉军"。以上消息是路透社从美国军方获得的。

有消息表明,中芯国际的大股东兼客户的大唐电信向中国解放军提供装备,证明了中芯国际与军队的联系。

若禁令成真中芯国际将无法对其进口自美国的设备进行软件更新,也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技术协助。此外,中芯国际也无法购买更多新设备。长期持续下去,意味着这家公司可能面临关门的命运。

这不但会危及中芯国际的生存,还会打击北京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规划,进而导致中国制造2025进程受阻。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表明2019年,在中国使用的计算机芯片中,只有16%是本土生产的。

今年5月,美国加强对华为的禁令,致使其在全球范围很难获得芯片。与此同时,中芯国际发布公告称,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二期以及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二期对中芯南方分别注资15亿美元和7.5亿美元,反映出中国进一步加大对本土芯片厂商的扶植。

据了解,芯片行业门槛极高,关键技术被少数几家企业垄断,任何国家想全面赶上很困难。然而中国芯片需求强劲,一旦封禁,中国被迫面临芯片全产业链自主研发的窘境,短期内将影响中国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兴事件”“华为事件”等是全民的“警醒剂”,提醒芯片行业短板,有积极的一面。而突破这一核心技术,中国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准备。

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规则倡议反制美国方面的抵制

美中在科技方面的冲突又有新发展。本周中国发起制定全球数据安全标准的倡议,以反制美国试图将中国技术隔离在美国和其盟国的网络之外的举措。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周二在北京举行的全球数字治理研讨会上宣布了上述倡议,他表示数据安全风险与日俱增,并指出存在把数据安全问题政治化、在技术问题上造谣抹黑别国的行为,此番言论显然是对华盛顿方面的抨击。

当前美中两国在贸易和科技等领域的紧张关系加剧,导致互联网日渐分裂。最近几个月,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遏制中国科技公司例如华为,字节跳动旗下TikTok和腾讯的微信。一个月多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还宣布了净网行动,把中国的电信公司、应用、云提供商和海底电缆排除在美国和别国互联网基础设施之外。

针对美国指责中国技术带来安全威胁,北京方面在倡议中提出了一些承诺。例如,将敦促各国反对针对其他国家的大规模监控,并呼吁科技公司不要通过在产品和服务中安装后门来非法获取用户数据以及控制或操纵用户的系统和设备。

知情人士表示,中国已与多国政府接触,寻求支持。目前还不清楚引起了多少关注。

而在美国方面,据美国国务院表示,截至8月初,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美国的净网行动。

王毅上周在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视频会议时表示,中方正考虑提出有关维护数据安全的倡议。

他说,数据安全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中方呼吁各方开展建设性沟通协调,重视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

疫情造就数字经济大跃进 美中双龙头格局已形成

2020年,新冠疫情造就了一次数字经济的大跃进,为市场提供充足就业机会。此外,数字经济还成为大国博弈焦点,疫情下中国出现“加速”而美国则稳定发展。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疫情开启了中国企业数字化的全新升级,二季度数字经济营收快速反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获得了共生共荣的土壤。从外部看,美中两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双头”格局强化,中国呈现出更快的“加速度”,而美国则展现了更稳的“基本盘”。

展望未来,两大关键性趋势已经昭然若揭,第一,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全面改造已步入实质性阶段。第二,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大国博弈,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竞争,都需要适应 于数字经济加速所引致的量变与质变。

目前,美中在全球数字经济中已形成“双头”格局。联合国总部发布的《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两国占区块链技术所有相关专利的75%,全球物联网支出的50%,云计算市场的75%以上,全球70家最大数字平台公司市值的90%。数字经济的绝对规模上,中国也仅次于美国。

美国一直以来走在数字经济的前沿,2018年半导体工业占据45%的全球市场份额,企业服务也早已是成熟的巨型市场,而中国则在尖端硬件技术及企业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然而在此次疫情打开的机遇,中国数字经济却展现出更惊人的“加速”。

从整体复苏情况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企业的营收已在二季度出现反弹,而美国增速仍在持续下滑,一方面是由于疫情控制不力,引致宏观经济环境持续走弱,另一方面也是受限于存量增长空间。因此,美国对中国开展“清网行动”,也可看作是面对中国数字经济加速攻势的必然应对。

中国贸易顺差扩大,人民币为何没有大幅升值?

中国8月份出口同比增长9.5%,好于预期,进口则有所下降。这在外汇市场上引发了一个问题: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人民币为何没有更多地升值?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人民币汇率处于一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报1美元兑人民币6.83元,但这反映的主要是美元走弱而非人民币走强。美元指数今年以来的跌幅均大于同期美元兑人民币的跌幅。该指数衡量的是美元兑一篮子其他主要货币的走势。

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比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高出了2.4个百分点,差距比全球金融危机结束后还大,从而使得中国国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这一差距说明中国政府应对新冠疫情的方式相对其他国家带有紧缩色彩,换句话说就是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慢于美国、英国、欧洲和日本。

受疫情影响,大多数中国游客无法出国旅游也是一个有利因素,因为中国是旅游服务的净出口国:中国居民在海外的消费超过海外游客在中国的消费。

虽然中国官方数据的可信度值得怀疑,但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为了压低人民币汇率而干预外汇市场。7月外汇储备数据略有上升,但基本上持稳。

针对人民币没有大幅升值的现象,美国投行高盛分析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外汇结算数据表明,7月商品贸易只有32%的净收益被汇回,意味着对外汇市场影响不大。

尽管外国持有的中国政府债券有所增加,但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大背景下,今年的增幅是轻微和试探性的:仅略高于400亿美元,相当于8月商品贸易顺差的三分之二左右。

华尔街日报报道又提出另一个抑制人民币升值的因素,那就是美国正考虑对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实施出口管制,这标志着跨太平洋局势出现动荡,给持有中国资产的投资者增加了额外风险。

即使存在贸易顺差、出境游游客减少以及利差优势,但目前持续存在的商业冷战威胁仍将笼罩在中国资产之上。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可能会继续处于相对弱势。

听众朋友,您正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财经时时听,由饶怡明从美国首都华盛顿为您主持。接下来,我们要将焦点转向中国八月亮眼出口数据是否可持续,以及CPI向下,PPI向上凸显 内需动力不足等话题。请继续收听。

听众朋友,节目下半段参加讨论的是美国华盛顿地区零极限基金管理人严英哲先生,首先我和他就中国8月出口数据进行了讨论:

以上就是本期的财经时时听,感谢您的收听。我是饶怡明。如果您对本节目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欢迎写信到fuankui@rfa.org.或我个人推特账号是RFA_RYM进行联系。

那么就在此祝福各位有个愉快的周末,下次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