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財經時時聽:“退林還耕”不惜一切代價保糧食生產,習近平在下一步什麼大棋?

2023.05.05
專欄 | 財經時時聽:“退林還耕”不惜一切代價保糧食生產,習近平在下一步什麼大棋? 成都一小區綠化帶將轉農田。
網絡圖片/古亭提供

 

聽衆朋友好,歡迎收聽自由亞洲電臺的財經時時聽,我是饒怡明。

今年以來,各地如火如荼般地進行退林還耕。曾經退耕還林了20年前茂密的林地一時間,又變成了耕地,不分樹種,樹齡一律斬草除根。中國政府多次強調佔用耕地種草種樹是違法違規行爲。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官方媒體多次強調保住18億畝耕地紅線。許多人批評政府當初轟轟烈烈退耕還林,不計成本不計後果,21年過後,又急切地退林還耕,是瞎折騰、開歷史倒車。本期節目將探討“退林還耕”爲何此時大行其道。參加討論的嘉賓是美國紐約地區經濟學家秦鵬。

農村空心化耕地轉用他途

改革開放後,隨着中國城鎮化、工業化持續加深,越來越多人選擇離開農村,進城打工。在城鄉二元體制下,許多農民工的收入雖然不及城鎮職工,但比農村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城裏的工作不失爲一份有前途且體面的工作。農民工從城市匯錢回家鄉,大大改善了世代居住在農村的農民生活。無形中帶動更多農民,放棄務農而選擇外出打工。

這一趨勢到了2010年前後達到頂峯,那時約有3億農民在外打工。隨着絕大多數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都在城裏,許多村莊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兒童,形成農村空心化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農民選擇將荒蕪的耕地,種上不必費太多精力耕種的經濟林地。

其次是,有些農民爲了響應返鄉創業的號召,回到農村,將自家耕地都栽種了果樹,增加收益,許多人種果樹掙錢了,導致跟風羣衆開始毀壞耕地,改種果樹。

近年來國際貿易摩擦不斷,糧食成爲貿易戰博弈的其中一環。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和俄烏戰爭加劇,衝擊全球糧食供應鏈,在這樣的背景下,糧食安全再次擺到中國高層的議事日程上來。今年初中央公佈一號文件中明確要求,嚴格控制耕地轉爲其他農用地。這就是退林還耕政策的重要背景因素。

退林還耕有補償農民不喫虧?

根據農交網介紹,退林還耕是有一定補償的。衆所周知,種田非常辛苦,產值也不高,而選擇收益更高的農作物,比如果樹,當然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根據中國政府相關政策來看,退林還耕一畝地補貼標準爲1500元,但由於各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不一,所以具體標準也不一樣,比四川省的一些農村地區,退林還耕的補償就是5000元。所以具體多少數額,要詢問當地政府。

果樹退林還耕的補償標準是依照果樹種類,再分成培育期、初果期、盛果期、衰果期分別補償。盛果期的補償金額最高。

農交網的報道強調,此次退林還耕並非強制性的,必須徵得農民同意,所以要是出現一刀切的“退林還耕”,可以向上級反映。

退林還耕和退耕還林互相不衝突?

從1999年起,中國農村地區進行了一項退耕還林的工作,就是對生態林地進行保護,是生態農業做好的先決條件,也是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的一項重要措施。

搜狐網一篇文章表示,過去在北方,爲了開墾農田,將森林中的樹木都砍光,將長得很好的雜草也挖光,開墾出的坡地,不能作爲良田,貧瘠的土地,種植糧食的收成很差,在乾旱的北方,土壤十分乾燥,容易形成沙漠化,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造成很大威脅,長久下來,加速了霧霾天氣,對生態環境破壞越來越大。

而在南方,由於毀林開荒,原本的青山都改爲梯田,每當下雨,雨水就把坡地、梯田上的泥土、沙石沖刷下去,尤其在汛期到來時,山洪暴發,造成泥石流災害,給農作物生產和農民生活造成巨大威脅。

所以要建立一個好的生態環境,就一定要退耕還林、還原以前的森林綠地。這樣纔可以治理土地沙漠化,防止水土流失。

文章表示,農村退耕還林和退林還耕是兩種不同概念,之間並不存在衝突,退耕還林是一種保護生態環境的做法,退林還耕是一種保護原有農田耕地用來種植糧食的方法,避免農田耕地非糧食化經營。

以上是本期的財經時時聽,感謝您的收聽。我是饒怡明。如果您對本節目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歡迎寫信到fankui@rfa.org.或我個人推特賬號是RFA_RYM進行聯繫。

那麼就在此祝福各位有個愉快的週末,下次節目再會!

 

撰稿、主持、製作:饒怡明

添加評論

您可以通過填寫以下表單發表評論,使用純文本格式。 評論將被審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