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最近几天,美国和伊朗关系的后续发展仍是全球矚目的焦点。
根据美国多家媒体报导,从伊朗发射导弹攻击驻伊拉克美军基地以来,瑞士居中传话,扮演关键角色,使得美伊双方能够直接沟通,没有引爆战争,局面暂时得到控制。除了远在欧洲的瑞士。在亚洲,还有一个国家积极地想要当和事佬,以显示她在地缘政治和区域安全上的影响力,那就是日本。
中东之旅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从1月11日起,接连5天展开中东3国之旅,先后访问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和阿曼。2020年刚起头,安倍出国访问就以中东作为首选之地,说明中东局势对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同时也向世界表明日本不仅是经济大国,也可以在全球热点地区扮演积极性角色。
安倍这次出访不是一次单纯的外交行动。就在他启程当天。日本自卫队2架P-3C反潜巡逻机从冲绳那霸基地起飞,前往日本在东非的海外基地吉布提,预定从1月20日起在中东附近海域进行情报搜集活动。除此,日本海上自卫队2月2日还将派遣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高波号加入情报搜集行列,预计2月下旬展开。
访问期间,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向安倍表示:「完全支持日本的行动」,并且同意和日本持续合作,确保中东海域船舶航行的安全。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费萨尔(Pris Faisal Al Saud)接受日本《共同社》专访时说:「日本是有强大发言力的国家」,沙特期待日本能为缓和中东的紧张局势发挥作用。
自主性外交

其实,日本介入中东事务早从1990年代后期,就积极参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调解,再来是倡导与海湾国家间构建「多层次关系」。安倍上台后,更是致力于调解美伊冲突。
2019年6月,安倍访问伊朗。这是1978年福田赳夫以来,日本现任首相时隔41年后再次访问伊朗。安倍的协调效果虽然有限,但是他的穿梭外交一直保持强度,持续至今。外电称,这次日本自卫队到中东进行情报搜集活动,是日本自2016年3月通过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并赋予日本自卫队更大活动范围后,首次向海外派遣部队,并且受到海湾国家的理解与支持。
另外,这次行动是日本单独采取的措施,并未加入美国主导的海上护航联盟,显示安倍政府开始强调自主性外交。考虑到未来美国有可能逐步从中东撤军,日本就需要重新自我定位,负担更多的海外安全责任。因此,安倍政府开始突破国内的种种限制,力图在军事手段的使用上获得足够的合法性。通过新安保法是关键的一步,单独向中东派兵进行情报搜集是首次尝试。
搜集情报

这次派兵,是2019年12月27日由日本内阁决定的,起因于2019年6月两艘油轮在阿曼湾遇袭,其中一艘是日本某海运公司的船。日本防卫省指出,事件发生后,美国、法国和印度等多个国家都采取相应措施,准备到中东海域展开情报搜集和护航行动。安倍政府抓住机会,根据《防卫省设置法》,以进行「调查研究」为法律依据,决定从2020年1月至2月间,派遣2架P-3C反潜巡逻机和1艘导弹驱逐舰高波号到中东进行情报搜集活动。
搜集情报的范围以阿曼湾、阿拉伯海北部和曼德海峡东侧的亚丁湾等3处公海为主,包括沿海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专家指出,这个范围刻意避开霍尔木兹
(Hormuz)海峡及其西侧的波斯湾,主要是尊重伊朗。派遣时间到今年12月26日。若需要延长,日本内阁再做决定。此例一开,几乎不会有人怀疑,日本将会把这次行动常态化和持久化,以某种的军事存在,累积在中东的发言权。
根据日本《能源白皮书2019》显示,日本进口原油对中东的依存度高达87.3%,其中将近一半来自沙特阿拉伯。当谈到日本海上自卫队前往中东海域时,安倍说:「日本多数能源(原料)都会经过这个地区,对日本经济来说是攸关生死的大事。」
政治大国

石油确实重要。不仅对日本,对任何国家都是一样。
不过,根据天津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程蕴的观察,石油并非日本中东外交政策的全部。他认为,如果说1973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介入中东事务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能源供应稳定。到了冷战结束,特别是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后,日本介入中东事务已经不再是为了单一的经济外交,而是更多关注中东地区的政治问题,并且强调与相关国家建立多层次关系。这个改变反映出日本在中东地区对自我身分和利益的重新界定,并且向「政治大国」的方向迈进,比如积极参与调解与石油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以巴冲突。
安倍上台后,日本对中东的介入方式开始由「弱」转「强」。程蕴指出,此前日本在中东问题上主要是「推动和解」,如今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对地区「潜在威胁」的防范。这主要表现在对伊朗外交方面的作为。2016年1月,沙特阿拉伯与伊朗断交,安倍再次感受到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的潜在威胁,进而着手讨论未来在这一事态发展下,日本自卫队如何实施集体自卫权的可能性。由此,日本在中东的外交政策上开始考虑并动用更多的「军事元素」。
军事元素

说到军事元素。1991年4月,为了配合美国需要,日本政府派遣海上自卫队到波斯湾地区执行扫雷任务,为冷战后日本海外派兵的先例,也是日本自卫队首次进入波斯湾地区。根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徐万胜的研究,此后日本海外派兵就开始在联合国、美日同盟与面对新型威胁而执行多样化任务的三大框架下进行。
首先来看在联合国框架下的海外派兵。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联合国维和行动等合作法案》(PKO),是日本政府在联合国框架下实施海外派兵的法律依据。当年9月,日本就派兵前往柬埔寨执行维和任务,持续一年,这次行动被视为日本摆脱经济大国,却是外交小国尴尬处境的第一步。1996年2月,日本自卫队开始参与戈兰高地的维和行动,长达17年之久。之后,又在东帝汶、尼泊尔、苏丹、海地、南苏丹等地执行维和任务,持续至今。
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下,1997年9月,美日两国公布重新修订后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简称”新指针”)。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把日本对美军行动的”后方地域支援”,从日本领域扩充到”周边事态”领域,为日本自卫队实施海外派兵开了绿灯。「九一一」事件之后,日本搭上美国反恐战争的便车,相继通过《反恐特别措施法》、《自卫队法修正案》与《海上保安厅法修正案》,号称反恐三大法案,为配合美军的反恐行动提供法律依据,并且在2001年底支援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持久自由军事行动,到印度洋为美军提供燃料补给、医疗服务与情报搜集和调查研究。
各种可能

换言之,日本早在2001年就开始在中东地区进行情报搜集和调查研究。以前是配合美军行动,如今是单独行动,意义大不相同。
日本海外派兵的第三种类型,是面对新型威胁下而执行的多样化任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国会2009年通过《应对海盗法》,派兵到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并且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单独随船护航,凸显日本海上力量的存在感,另一面参与美国主导的“第151联合任务部队”,实施多国分区护航。
这次日本派兵到中东进行情报搜集,是在既有应对海盗活动之外的一次单独行动,不参与美国的海上护航联盟,以显示日本在中东政策上的自主性,既可以在美伊两国之间穿梭,也有利于在当地不同宗教和政治派别的势力下,左右逢源。
另外,日本曾经支援美国主导下的伊拉克重建工作,现在又对沙特阿拉伯极力推动的「去石油化经济转型」提供援助,同时还将为沙特武器国产化达到50%的目标提供技术协助。既然沙特可以,日本对其他中东国家又有何不可呢?目前日本在中东的「军事元素」正在逐步添加。只要宪法一改,日本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将出现各种可能。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