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来谈中国的国防工业,谈它的研究、开发与采购(RDA)。这些大多是软实力,不像飞机大炮这么具体,却是国防工业的基础所在。
新锐军力
最近中国的几项新型主战装备高度亮相。6月北部战区成立新的歼-20航空兵旅,这是继东部战区之后设立的第2个歼-20航空兵旅,表明共军目前有4个歼-20航空兵旅,包括内蒙古与河北2个飞训基地。据透露,共军将加快歼-20的部署,争取未来5年每个战区至少部署1-2航空兵旅,使第5代隐身战机歼-20的规模达300多架,在亚洲居领先地位。
另一个动向是,由沈阳飞机集团研制的鹘鹰战机(FC-31)目前正在评估,有可能成为中国第3艘航母(003)舰载机。一旦通过,将与现役的歼-15舰载机搭配使用,进而提升航母打击群的战力。
再来是运-20大型运输机,5月31日与伊尔-76型运输机组成16架大机群编队,向南海纵深推进(来回6,000公里),一度进入马来西亚砂拉越州(Sarawak)60浬范围内,引起马国严重抗议。这一举动显示共军旅团级地面部队可以经由大型运输机投送到6,000公里之外,突破西方对中国的战略围堵。除此,中国空中战略投送力量下一步可能前推至马六甲海峡。

看来中国的新锐军事力量正在逐步改变印太区域的战略平衡。不过,这股军事力量在今后激烈的地缘战略竞争中能起到多大的持久力和影响力?从规模上看,中国军力增长速度惊人。但是从国防工业的研发与采购(RDA)的基础上看,却深藏着制度性障碍,使军队的规模效应大打折扣。
研发与采购
今年6月美国知名智库兰德公司(RAND)公布一份名为《俄罗斯和中国的国防采购》(Defense Acquisition in Russia and China)研究报告,对中俄两国国防工业的研发与采购进行对比。报告指出,中俄两国在国防研发与采购的作业程序,从全面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工程与开发、试验和设计定型到批量生产,尽管术语不同,程序与美国类似。在实践中,国防工业的发展结果将取决于负责执行这些作业的机构与人员。显示后者更具关键。
冷战期间,中国的国防工业和军事技术不值一提。但从过去25年起,中国军费逐年增加,到2018年达到2,50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这是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估计,比中国官方公布数字多出1.4倍。美国国防部评估为超过2,000亿美元。兰德研究报告认为,国防开支的增加是中国国防工业研发与采购取得进步的主因。2016年,全球营收排名前22位的军工企业,9家来自美国,8家来自中国,这些实力也为中国国防的研发与采购带来助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从2010年起,中国开始以将近1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提高全国的研发支出,带动中国研发机构数量与研发人员规模的快速增长。
2015年习近平推动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吸引民间资源与人力进入军工产业,特别是海外留学生。研究报告指出,2013-2016年间,约有80%受过海外教育的人员返国就职,部分原因是因为工资和待遇与在美国相差无几,因此拉高国防的研发水平。还有过去20年来的改革政策,也对中国官僚体制和运作重新调整,并给予国防工业在生产与合同履行方面一定的自主权。
以上种种,使得中国的国防工业出现新的面貌。新的主战装备接连推出,在远近陌生海空域实施警备和战备巡逻。从东海、台海到南海;从前出岛链到东非吉布提,区域性的安全秩序由此发生改变。然而,中国的新质作战力量在今后激烈的地缘战略竞争中能起到多大的持久力和影响力?除了看表象,更要看国防工业的深层结构和制度运转。

考克斯报告
兰德研究报告指出,限制中国国防工业精进有诸多原因。其一是,武器研发严重依赖知识产权的窃取,这虽然有助于竞争力,但也落后于尖端技术数年。如中国的彩虹-4无人机、歼-20和FC-31等五代战机,与美国的MQ-9无人机、F-22和F-35等五代战机有着惊人的相似。运-20运输机也非常类似美国的C-17运输机。另外,歼-15航母舰载机移植于俄罗斯的苏-33战机,而主力多用途战机歼-16是引进俄罗斯苏-27战机历经两代国产化的结果。
由于不是自己的创新,因此中国国防工业始终未能研制出尖端可靠的发动机。中国向俄罗斯采购4.5代苏-35战机,被怀疑其目的是要取得苏-35高性能发动机,用于歼-20之上。说明仿制复制品的局限性,不能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性能无法与原创产品相比。
研究报告没有细说知识产权如何被中方窃取。但从历史实践当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早在1999年美国众议院特别委员会提出《考克斯报告》(Cox Report),对中国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如何窃取或非法取得美国大量军事科技做出指控。内容指出,中国使用模糊商业与情报界线的方法窃取技术,而这种松散却广泛的窃取手法,给美国情报机构和执法部门带来特殊困难,因为分不清是商业交易、学术交流或情报搜集。
当时在美国有3,000多家中国公司,有商业机构,也有军方单位和情报部门,错综复杂,若要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美国人会”发疯”。如今类似情况依然存在,而且更加复杂。
有1个案例,美国人明知被骗也莫可奈何。1983年中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2台CFM-56型喷气发动机,作为改造中国民用飞机之用。而该发动机的核心部分与美国B-1轰炸机的发动机相同。当美国政府察觉事态不妙,要求查看这2台发动机时,中方则称发动机在一场火灾中烧毁。然而事实的真相,很可能是中国拆解了发动机,以逆向工程研制新型军用发动机。这种以商用之名,挪为军用的案例不少。

除了窃取、购买技术与合作生产,制度性障碍是中国国防工业发展的致命伤。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国防合同透明度不高,监督力道不足,还保留补偿原则,就是在合同竞标中落败的军工企业通常能获得较小的合同作为补偿,并且延续计划经济的做法,实施”成本加成”定价制度,保证承包商在计价成本的基础上加成5%的固定利润。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但是中国的国防工业有!
成本加成
经过改革,中国装备的采购方式已经出现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和询价采购等多种形式。但是中国在下游的主战整机装备、部分核心系统等产品,仍以单一来源采购和”成本加成”的模式为主。带来以下3项弊端:
一、 成本愈高,利润愈大,企业没有降低成本的意愿,带来资源浪费。
二、成本加成只考虑简单的劳动成本,没有体现技术含量的劳动消耗,不利于高新技术装备的发展,导致一些武器系统中枢软件的价格被严重低估。三、成本加成使得国家承担企业主要的研发风险和成本。在此制度下,军工行业整体的净利率水平比其他类别的制造业为低,其中又以负责主战装备的总装企业尤为突出。总体而言,军品总装市场属于计划管理制度下的相对垄断市场。难以撼动,更不容打破。
中国一些证券公司所属研究单位指出,美国国防采办发展历程及现行体制,或许可以作为”他山之石”,以资借镜。这是2年前的说法,如今能不能再提美国的好,恐怕会有问题。不管如何,能够公开这种客观的市场分析报告,说明合理有效的制度,在哪里都受欢迎。
还有就是监督管理机制。武器装备交付时,军方代表负责监督检测,他们是驻扎在全国各地军工厂和研究所的现役军官,由他们负责保证装备质量与合同执行。然而质量检测往往并不充分,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监督经验不足。也许更重要的原因是利益冲突或角色错位,因为他们的工资是由被监督的单位支付,退役后他们希望能在这些单位谋职,因此容易滋生腐败。
长远之路
兰德研究报告在总结时指出,总体而言,中国的国防工业克服许多技术障碍,并且对美国构成威胁。但是这种进步往往是建立在窃取知识产权、对外收购,以及透过合资企业吸取外国工艺和技术的基础上。
不过,中国军方仍在努力刺激国内创新,缩小一些关键技术上的差距,如高端芯片、静音潜艇和飞机发动机。在清除这些技术障碍的同时,中国军队还必须解决与管理和质量保证相关的制度,否则这些低效的制度将继续破坏改革的成果。
习近平2015年底推动军改,前4年着重领导指挥体制、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之后开展构建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更是一条长远之路。因此,国防工业深层结构的运作陋习要想连根拔除,取得实效,恐怕还需要相当的时间。不可能一步到位。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