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军事无禁区:小国防卫

0:00 / 0:00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

台湾汉光36号演习7月17日正式结束。顺利收场之余,它给外界留下一个问号:台湾那么小,如何面对庞大的中国呢?

实力悬殊

中国的面积是台湾的266倍,而台湾纵深狭小,难有战力转移的空间。中国的人口是台湾的60倍,因此有台湾无可比拟的动员能量。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台湾的23倍,比台湾更有本钱禁得起战争所带来的消耗。

再来看,中国现役部队的总员额200万,是台湾的11倍,军费是台湾的16倍,而且还有台湾所不具备的战略性武器。如果说,台湾海峡是一道天险,而它的平均宽度只有180公里,挡不住共军的远程火力。

这些数据似乎说明,台湾再怎么增强国防,也无济于事。这是一般的看法,实情则并非如此。历史上不乏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例子。在特有的时空背景下,小国防卫,还是能够走出一条生存发展之路。

1997年2月,前立陶宛国防部长巴德凯维萨斯(Audrius Butkevičius)受邀访问台湾。从1987年起,立陶宛为了脱离苏联独立,发动一场民族解放运动,直到1993年8月苏联军队撤出立陶宛为止。巴德凯维萨斯一直是这场民族解放运动的灵魂人物。当时,他以29岁未立之年,担任立陶宛国防部长,对于如何反抗苏联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来台后,他把毕生累积的经验写成一篇演讲稿-《论小国的防卫策略》,作为赠礼,提供给台湾国防部门参考。

群众性防卫

前立陶宛国防部长巴德凯维萨斯(Audrius Butkevičius)。(维基百科/2015)
前立陶宛国防部长巴德凯维萨斯(Audrius Butkevičius)。(维基百科/2015)

事后,经过友人转赠,我拿到这篇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讲稿。它的核心概念是“群众性防卫”,强调以超越军事的层面与手段,发动群众抗议及不合作运动,来对抗侵略者,使其丧失统治的权力基础,同时动员国际社会对侵略者施以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最终迫使侵略者知难而退。这种非武力性的防卫,更多是强调心理战的层面。

这套策略在立陶宛运作的非常成功。但是对于台湾,用处似乎不大,这是我当初的想法。因为,立陶宛和台湾的安全处境完全不同。当时立陶宛早被苏联占领,境内有5个师的兵力驻防,其中2个师为精锐的伞兵部队,而台湾并未被中共占领,两岸处于对峙状态。

其次,立陶宛的军事能力薄弱,难以正面挑战苏联,因此才想出“群众性防卫”策略,把防卫重心从国家体制转向社会组织和全体人民,以抗议及不合作方式,从苏联的枷锁中挣脱并独立出来。

请不要误解。运用“群众性防卫”,不代表立陶宛不需要自己的武装力量,而是它的作用不同,不是和苏联军队正面硬拚,而是在危机前控制局面,防止危机升高。若阻止不了,军队的任务是争取时间,使对抗形式能够顺利转移到“群众性防卫”阶段。因为,一般群众缺乏纪律,没有组织能力,也没有抗争经验和相应的手段和器具,只有靠受过训练的军人、警察和公务人员,居中协调整合,进退一致,才有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群众性防卫”。

台湾的情况则不同,军队的任务是正面迎击并歼灭侵略者。防卫能力一旦溃败,领土被敌占领,就意味国防武力的作用已然失效,没有后续的可能。这是我当初的想法。

以小搏大

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芬兰顽强拚搏,苏军惨胜。战后芬兰保有主权并赢得国际声望。图为苏军被歼灭留下的尸体与装备。(维基百科)
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芬兰顽强拚搏,苏军惨胜。战后芬兰保有主权并赢得国际声望。图为苏军被歼灭留下的尸体与装备。(维基百科)

多年来,这个策略一直没有在台湾的国防领域深根立基。2017年,我和台湾前国防部军政副部长林中斌,合写一本书-《拨云见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内容是探讨美中台三边关系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可能走向,其中一章讨论近百年来的4个小国,面对强敌侵入时的应对之策。

首先是芬兰。她让我们看到遇到强敌苏联入侵,要有顽强的抗敌意志,即使失败,强敌也不敢轻易欺侮,最后取得相对自主的谈判结果,说明“能战才能言和”。1945年苏联赶走纳粹德国并占领奥地利,奥方以政治上示好、经济上奉献、外交上热络来应对苏联,并以巧妙而勇敢的方式,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说明“委屈才能求全”。

泰国的例子更特殊,夹在英法两强之间,却在东南亚是唯一没有被殖民的国家。日本横扫东南亚,泰国配合日本未受殃及,战后又能全身而退,说明“遇强谦服”的道理。再就是立陶宛,以“群众性防卫”,发动战略性非暴力抗争,最后脱离苏联而独立。巴德凯维萨斯说:小国防卫不可以依循大国的防卫逻辑,…任何军事冲突中,小国都可以掌握到对其有利的时机,运用这些有利的时机,就是小国防卫致胜的关键。

非暴力阶段

时代在变,中共的对台攻略也在改变。在武力威迫的同时,中共开始侧重不对称作战,以舆论战、心理战与法律战(又称“三战”),从内部渗透并颠覆台湾的政经体制,并利用“灰色地带”,逐步麻痹并瓦解台湾的防卫能力。从发展趋势上看,立陶宛对苏联采取的“群众性防卫”,不但对当前的台湾防卫具有现实意义,更带有尽早规划和部署的紧迫感。

以上4个小国,面对强敌侵略时的应对之策,各有背景,手段也不尽相同,不能照本宣科。相比之下,芬兰的经验,告诉台湾只有靠实力和决心,才能换来长久的和平。立陶宛的经验,让台湾看到战争不仅仅是在暴力阶段,更多的是在战争结束后的非暴力阶段,而后半段往往是真正全民抗敌的开始。

从芬兰和立陶宛的例子中,为今后的台湾防卫作战带来新的启发。面对侵略,台湾不能把战争局限在暴力阶段,而需要在战争结束后的非暴力阶段,以“群众性防卫”持续抗争,直到敌人撤出所占之地,并且取得一个相对自主的谈判结果为止。

扬长避短

台湾将加强”重层吓阻”战力。图为即将量产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雄二E巡航导弹。(中科院官网/台湾)
台湾将加强”重层吓阻”战力。图为即将量产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雄二E巡航导弹。(中科院官网/台湾)

除此之外,台湾需要重新界定在暴力阶段中(防卫作战中)的攻防关系。目前,台湾的军事战略指导,是“防卫固守,重层吓阻”。但是在执行上,也就是在历年的汉光演习中,主要侧重在防卫固守,重层吓阻的作为不多,也不明显。比如,当共军对台发动攻击时,台湾的反击范围主要在台湾海峡和周边海域之内,并未对共军在进犯台湾时对其进行远距离的源头打击,攻击和防卫之间严重失衡。

过于防卫,将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过于攻击,将容易遭致敌方的报复性打击。攻防关系,如何拿捏,攻击目标,如何选定,攸关台湾防卫作战的成败。

假设,台湾对共军的有效监控范围,可以深入内地一线的250海里范围(约460公里),乃至二线的600海里范围(约1,110公里),而台湾的远程精准武器可以打到一线,乃至二线。然而,飞弹有限,台湾将以什么标准,来选定攻击的范围和目标?以什么载台和方式执行,才能收到最大的吓阻效益?

如果,台湾只是顺着敌人的攻击方向作出反击,将落入敌人所期待的路线,对方以数量优势就能够全面压制台湾的反击。如果台湾有自己的打法,选择敌人出乎预料的路线,其结果不仅能回避敌人的数量优势,还有可能打乱敌人的攻台节奏和部署,使敌人知难而退。毛泽东曾说:“打仗并没有什么神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么战略战术,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四句话。”其核心就在于“扬长避短,争取主动”。

全民吓阻

套用在台湾,毛泽东的前两句,未必适用。因为,台湾打得赢就打,打不赢也得打;打不赢就走,台湾没有这个地理条件,打不赢也走不了,而必须面对。倒是他的后两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非常适用。就是要有自己的打法,不随敌起舞,而要扬长避短,争取主动。

问题是,要如何知道敌我长短,攻守虚实呢?这不能凭灵感,而需要长期观察,以科学建立一套符合自己作战需求的辨识和监控系统,作为反击的指标,以此界定攻防关系与资源配置。这是当前台湾防卫作战中最需要的补强之处。

当防卫作战失败时,台湾的防卫重心就快速转移到非暴力阶段,以“群众性防卫”继续抗敌,让对方知道可以打下台湾,却不能治理台湾。这才是真正以全民为基础的吓阻战力。既然不能治理台湾,打下台湾又有何意义?为此,台湾的常备部队和后备战力,将全部自动转换为“群众性防卫”的骨干力量,组织全民继续抗敌,直到敌人撤出所占之地,并且取得一个相对自主的谈判结果为止。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观察。时局所至,有感而发。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