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战升级 (4) — 美元与人民币之争

0:00 / 0:00

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人:巩胜利先生,中国经济评论家

美中贸易战的重要象征,是美元与人民币之争

一、 美中贸易战前后,中国汇率和股市的趋向

1) 中美贸易战前夕

中国股市大幅下泻,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屡破新低,中共央行再次降准以释放更多银行资金。中国经济面临“金融恐慌”。

人民币连跌8天

6月29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未能止跌,较前一交易日(28日)下调206个点,报1美元兑6.6166元人民币。这是人民币中间价连续8个交易日下挫,也是自2017年12月13日以来人民币汇率贬到最低,首次贬破6.6关口。

《华尔街日报》引述外汇交易员的话说,27日美元升破人民币6.60元水平后,至少有一家中共国有银行大举抛售了美元。该行历来担当中国央行干预市场时的代理银行。报导说,某亚洲银行驻上海的高级外汇交易员称,上述银行的美元卖单如此之大,他们马上就知道这是中共央行出手了。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先扬后抑,一季度升值3.8%,但2季度大贬5.3%,上半年累计贬值了1.7%。

人民币走贬或受中共降准牵连。此外,美联储6月14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预计今年和明年美联储还将有5次加息。美联储加息除会促使大陆的股市走向低迷、人民币贬值外,还会导致大陆资本外流,甚至最终导致中国经济走弱。

2) 中美贸易战开打后

中美之间的第一波贸易战已经开战,双方同时在北京时间12点01分开始对34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

双方正式开征关税后,美元表现淡定、人民币午后出现利空出尽后的反弹,业界认为人民币汇率可能需要长时间才能复元。

这几个月来,面对美元强劲连升、美元指数稳定在94.388,人民币已连挫至11个月新低。

中共央行干预人民币的“红线”从6.7下调为6.9,有意让人民币跌、帮助应对贸易战;还有研究报告说,中共当局从2015/16年吸取的经验教训是继续控制人民币贬值步伐,但对股市暴跌则偏向于听之任之。

路透社的最新调查显示,美元最近的反弹势头或再持续三至六个月,优势地位将在明年消退。而历经6月史上最大单月跌幅的人民币,未来一年恐都难恢复元气。

3) 美就业报告亮眼 美元有望继续上涨

“关税措施是生效了。但将要花上三个月、六个月或12个月时间才会产生明显影响,并且由于美国非农就业报告即将公布,所以主要货币对整体波动较迟滞,”美国道富银行(State Street Bank and Trust)东京分支经理若林徳広(Bart Wakabayashi)说。

外界认为,在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亚洲货币周五午间利空出尽后,下午公布的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强劲,预示美元接下来可能继续有机会走强。

根据美国劳工部周五公布的非农就业报告,6月新增就业机会21.3万个,高于路透等预测的19.5万个;平均时薪为26.98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略低于预测值0.1%;失业率为4.0%。

CUNA Mutual Group首席经济学家瑞克(Steve Rick)认为,6月份就业表现稳定,再次证明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强劲实力。

4) 人民币一年内恐难恢复到年初水平

受贸易相关疑虑所扰,人民币周二暴挫逾700点并一度跌破6.72元关口,至近11个月以来新低。

6月,人民币兑美元更创下史上单月最大跌幅,贬值约3.3%。因贬值幅度太大,人民币难以在短期内恢复年初的水平。

路透社对汇市策略分析师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分析师预测,即使一年后,人民币兑美元预料仍无法收复6月期间的跌幅。

“鉴于美国对中国扩大加征关税的威胁升高,人民币走软的风险近期有所上升。”裕信银行分析师Edoardo Campanella说。

对一年后汇价的最悲观预测值更由6.80跌至7.20。

“中国将面临一段非常棘手的时期。经济增长承压,出口承压,股市和汇市也承压”,荷兰合作银行的Michael Every表示,“实际上,到处都警铃大作。”

传当局调“红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7跌至6.9

如今中美贸易战的爆发,对中国人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那就是:通货膨胀—人民币更加不值钱。

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的关税,主要是针对工业产品,不太影响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而中共的报复性关税,则主要针对美国的农产品,例如大豆、猪肉和许多水果干果,所以中国百姓会直接感受到中美关税战的冲击波。

单以大豆来论,中国去年自产大豆1400万吨,总进口9554万吨,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对美加征关税从而导致大豆相关饲料价格上涨,很快就会推高中国食品价格整体上涨。

更严重的是,中国深层的通胀危机正在被贸易战这一外部不可控因素挤压出来。

中共加征关税会诱发食品价格上涨、进而推高整体物价。而中共为抵消美国加关税对经济的冲击,已经释放出更多货币(降准)来刺激国内投资,同时维持低汇率来刺激出口,这两者同时也会加剧通货膨胀。两两相加之下,原本被中共费力压抑住的通货膨胀,很可能会因中共顾此失彼而脱离掌控。届时中国民众一旦心理恐慌,而大举购物囤积或购汇保值的话,通货膨胀危机就会被引爆,将脆弱的经济平衡炸毁。

这种局面并不难预见,不过,这种深层的通胀危机本来就是中共专制统治的衍生品,无可避免。中美贸易战,就如同一根引线一样,正在以不可知的速度,引爆已被压抑太久的中国货币危机。

5) 贸易战或吹炸中国房市泡沫

通胀对忍受能力爆表的中国百姓而言,还只是无可奈何的切肤之痛。真正令中国民众绝望的,当数住房,还是那收入与房价之间越来越望不到边的天堑鸿沟。

提及房市,中国社会几乎人人都陷入一种堪称病态的狂热中——那就是房价永远不会跌,全国人人都炒房。而中国社会的病态现实,也令中国民众愈发无法自拔:房价真的是只涨不跌,政府越调控房价越涨。

中国房价虚高多年,见仁见智的各路专家、地产大佬们,早将其原因和危害分析得很透彻了:

中国长年高房价,是中共超发货币和土地财政的必然恶果。简而言之,就是中共为维持统治要超发货币,过多的货币必然要流入股票债券或房地产市场,从而埋下了催发资产泡沫(价格虚高)的诱因;与此同时,中共各级政府需要收入来维持自身生存,税收不够就要卖土地,进而用土地拉动税收,形成土地财政的恶性循环。

中国的房价,之所以越打越高,原因也在于此:高房价的始作俑者就是中共自己,中共政府调控的真正目的,从来都不是降低房价,而是要维持稳定的高房价,即房价必须得涨,但不能暴涨,那样容易失控迅速垮掉。所以在全国累计调控房价近200次的大背景下,中国今年前五个月土地大卖,意味着房价还会继续高涨。

那么现在,贸易战来了,在房市中挣扎的中国百姓会受何影响?如果你看见物价大涨,人民币对外还在贬值,而且还难以换成外汇,面对百业凋零的中国经济,你还能有别的选择吗?没有,只能是抢著买房。

路透社周五引用中国政策的内幕人士的话说,由于经济动能减弱且面临与美国贸易纠纷的风险,中国(共)当局乐见人民币走软,即便干预也只是为了阻止汇率急跌或是恢复市场信心。

消息人士透露,“政策制定者认为人民币贬值一些是可以的,但不希望看到汇率跌破6.9”。

这种传闻得到不少市场人士的认可。大多数投资人士认为,中共当局这次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力度并不明显。

“与过去相比,中国(共)干预色彩没那么强,但我确实认为他们可能在6.7左右进行干预,以维持对人民币的信心,并确保不会面临大量资本外流。”法国巴黎资产管理驻伦敦的新兴市场债券业务副主管Jean-Charles Sambor表示。

6) 当局焦点在严控人民币,对股市干预不上心

这是中共当局从2015/16年的股市汇市崩盘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对中国经济而言,股市下跌并不重要,但大规模的货币流动却不一样,”全球经济研究公司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周五发出的报告中指出。

报告认为,这也能解释当局近期的举动──继续控制人民币贬值步伐,但对股票采取不干预的做法。

因为中共国家队2015/16年的股市干预被认为是失败的,在国家队资金试图出售股票控制市场时,市场仍然暴跌。最后,在资金外流压力下,中共央行选择2016年强行控制汇率市场,并以大量减少外汇储备为代价保人民币不贬值。

但这次尚未出现像2016年初人民币贬值恐慌期间的大量资金流出。基于此,凯投宏观的分析报告预测,中共央行接下来出手干预人民币走势,可能通过国有代理进行不明显的操作,且干预规模可能适度,但可能最终部分干预行为会反映在外汇储备上。

外界认为,为避免人民币快速下跌,当局或未来重新引入逆周期因子操作,或收紧资本管制,甚至像2015/16年那样大量动用外汇储备支撑人民币。

结论: 年内人民币恐难复元,而中国股市因少了当局支撑、恐前景更"熊"。目前,大投资银行已下调沪深300 指数的12 个月预测值。

二、 一年半前人民币"入篮"(特别提款权 SDRs)曾经企图挑战美元,如今情何以堪?

2016年10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执行委员会决定把人民币(RMB)纳入储备货币篮子。人民币,已经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该货币篮子的第五个成员,这个货币篮子是用来衡量基金组织拥有的实际货币——特别提款权(SDRs)。

北京当时认为,人民币“入篮”象征中国政府力推世界承认其经济强国地位的里程碑。

当时五大货币在新SDR货币篮子中的占比分别为:美元(41.73%)、欧元(30.93%)、人民币(10.92%)、日元(8.33%)、英镑(8.09%)。

经济学人何清涟女士指出:IMF2017年公布各国“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却清楚地表明“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梦想成为现实还比较遥远,标识人民币国际化的两组关键数据不升反降,极不乐观。

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不受青睐

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有两个关键指标,其中之一是各国用来做为储备货币的比例。

2017年3月31日,IMF在其网站上发布:各央行在2016年最后一个季度所持人民币储备为845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计价的储备资产占比仅有1.07%,仅及SDR中人民币的份额的十分之一。人民币在IMF国际储备货币中占比远低于美元的64%,也低于欧元、日元、英镑和澳元等其他主要货币,说明人民币虽然成为IMF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但各国接受度有限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比不升反降

人民币国际化的另一个指标就是人民币做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在国际结算中所占比例的高低。

不幸运的是,2015年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上升趋势发生逆转,2015年第3季度至2016年第2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由2.09万亿人民币下降至1.32万亿人民币,同期内人民币结算规模与跨境贸易总额之比则由32.5%下降至22.0%。2017年2月8日路透报道,英国渣打银行公布的一项专有指数显示,2016年,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民币使用量减少10.5%,在12月降至29个月低位。

人民币国际化之所以步伐迟滞,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中国管控外汇的力度不断加大。

由于外汇储备持续下降,自2016年8月汇改之后,外汇储备急剧流失。在此情况下,中国政府必须优先考虑稳定汇率和抑制资本外流,被迫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放在次要地位。

第二,随着中国金融风险的显性化,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收益率显著下降、潜在风险显著上升,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强,必将降低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进而造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放缓。

第三,中国汇率管制的代价,就是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地位下降。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已不太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来讨好中国政府。

第四,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一直是中国人民币境外大量存款的主要地区,现在都面临份额下降的窘境。

国际经济有发展周期,中国经济曾搭上全球化这班快车,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净得益国。在势盛时期,中国一直在力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希望能够顺利走完五大步,与美元一争雄长,这五大步是: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用人民币计价实现境外直接投资、发展国际银行间的债券市场),发行用人民币计价的离岸金融债券,实现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和外汇直接交易。但人算不如天算,人民币做为储备货币占比,不仅低于其他四种篮子货币,还低于澳元,用来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比例的下降幅度也相当大,说明中国经济实力与国际信用的下行趋势。

一国货币是展示该国经济实力与国际信用的名片,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美元作为美国的名片,理所当然成为各国储备货币及国际贸易结算的首选。人民币在各国储备货币中的实际占比、以及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货币的比例大幅度下降,都说明人民币国际化要走完预想的五大步,还需要很长时间。

目前,美中贸易战开打,从长时段观察,人民币将进一步走向弱势,取代美元地位只能是真正的“黄粱中共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