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终战百年 中国外交的经验教训

0:00 / 0:00

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人:一平先生:居美华人作家,学者

一,终战百年巴黎隆重庆典

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一百周年纪念日。世界6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聚集巴黎隆重纪念。

美国总统特朗普,德国总理梅克尔,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在内的世界领袖前往凯旋门参加纪念仪式,向1914年到1918年年一战期间殉难的1000万名官兵致敬。

二,民族主义vs.国际主义

在这次庆典上,东道主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基调是抨击民族主义,隐然有规劝美国总统川普的“美国优先”之意。人们认为,他们代表了关于国际关系的两种相互冲突的传统思想。

法国所倡导的“巴黎和平论坛”(巴黎和平论坛)的宗旨是“和平与全球治理相联系”。

川普(唐纳德特朗普)对全球治理不感兴趣。他说:"我们绝不会把美国主权让渡给一个未经选举产生的,无法控制的全球官僚机构。"

马克龙是美国前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伍德罗威尔逊)的国际主义的继承者。(当初,威尔逊代表美国参加了1919年的巴黎和平会议(巴黎和平会议)。正是威尔逊提出以“十四点” “计划来构建一个世界新秩序”支持以国际联盟(国际联盟)作为一种新的全球治理形式,从此结束所有战争的想法。

美国参议员亨利•卡波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坚持“我必须优先想到美国”,并宣称“国际主义......让我感到厌恶”。川普秉承洛奇传统,是贯彻“美国优先“和谴责‘全球主义’的总统。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迄今仍然有效否?
能否在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

人们经常使用“自决权”这个词。如果自决权意味着宪政,并让所有公民投票,这是一回事,这是好的。然而如果自决权意味着只在乎我们本族裔的人,那这显然就酝酿了危险。

国际联盟是效率低下、理想主义的,注定会失败。但他们也认为,美国的孤立主义是一个可怕的错误。

三,一百年来:一战,二战,冷战早期,冷战晚期......中国的外交选择

回首一战百年,中国应记取什么教训?

自从庚子年慈禧利用义和团事件,向多国列强同时宣战,导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在世界上的外交地位处于低谷时期。

后来,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外交地位开始上升。

因此,美国采取了一种温和的威尔逊主义。美国加入并事实上主导了新成立的联合国。但书写《联合国宪章》是为了承认洛奇提出的一些更有说服力的反对意见。再也没有人说美国可能会在一个全球机构的强迫下参战,不管国会领导人什么意见。而且,美国维持国际秩序主要不是依靠联合国,而是依靠硬实力——核武器,以及各种国际联盟和在世界各地实施军事干预的意愿。

几十年来,这种锋芒毕露的国际主义一直主导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无论是在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特朗普入主白宫之后,美国才回到1919年的民族主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学会了“像全球主义者那样说话,像民族主义者那样行事”。在克里米亚、在南中国海的行动更能说明俄中。

1)中国(中华民国),在一战,二战中外交决策正确,促进了中国国家利益

中华民国在两次大战中的抉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选择站在英法美的协约国一边,当时北洋政府派出十五万名工人前往欧洲,支援协约国。战后废除了原先与德国及奥匈帝国签订的对中国不利的条约。在巴黎和会时,中国虽然拒签和约,但仍以战胜国身份,以参加 '一战' 和巴黎和会为契机,开始介入国际事务,参与多边政治游戏,并在国联中积极活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与英美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胜利后,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当时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四大国之一,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1945年年,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在世界上获得地位最高的历史时刻。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共产国家,外交“一边倒”向苏联,成为文明世界之敌。

1949年年中国主席毛泽东听命于斯大林,与国际政治主流 - 联合国军作战,一夜之间中国变成文明世界的敌人。

3)1972年 - 1978年年 - 1989年,中国为抗拒苏联而与美国(及日,欧等)准同盟,提高了中国的外交地位,这是中共唯一拿得出手的外交成果

主要是指的是中国1978年年开始对外开放,与美国共同对付苏联,使中美关系处于“蜜月时期”,与西方世界全面恢复交往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邓小平作出重要指示:“韬光养晦,绝不当头”,使中国避免迅速成为美国的下一个对手。紧接着,1992年邓小平南巡,明确表示中国要全面建设市场经济,使美国认为中国正在向美国的意识形态靠近,从而使中美关系进入了新的蜜月期。

4)2012之后,中共走向了全然相反的方向,至今出现了被孤立的外交前景

外交选择的基准:

1'价值体系(民主国家间无战争)

2.地缘经济与政治,历史路径依赖

两次大战期间的中国政府都是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共政权的意识形态和自身国际定位都大相径庭。

和外必先变内。目前,中国将给出何种答案,无疑将对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