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纵横大历史:韩战系列第十九讲 开启谈判

0:00 / 0:00

一、剑拔弩张的谈判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韩战系列节目。

在之前的十八讲中,我们讲述了韩战的起源及韩战停战谈判开始前的战况。今天,我们将进行第十九讲《开启谈判》,带您回顾韩战的交战双方是如何开始进行停战谈判的。

我们还是从一个历史场景开始讲起吧。

1951年7月10日白天,在首尔西北侧60公里处紧邻三八线的城市开城,一个将韩战的历史分隔为前后两段的事件发生了。这天上午10时,在开城北郊的来凤庄,联合国军和共产极权阵营的各五名停战谈判代表在一座茶馆里隔着一张桌子相对而坐,开始了韩战交战双方的首次停战谈判。以美国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伊为团长的联合国军代表团包括四名美国将领和一名韩国将领,坐在南侧、面朝北侧;以北韩军总参谋长南日为首席委员的共产阵营代表团共有三名北韩将领和两名中共将领,坐在北侧、面朝南面。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样的座位安排并没有太多特殊意义。但对于共产阵营代表团来说,这样的座位安排却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在东亚文化传统中,面南而坐象征着“王者”的权威。通过这样的座位安排,明明是因为吃了败仗才决定和谈的共产极权阵营试图将自己塑造为战争的胜利者,从而欺骗被他们统治的民众。

在这样的氛围中,谈判的气氛从一开始就远远谈不上友好,可以说是剑拔弩张。这天上午,联合国军代表团在谈判桌上立起了一面联合国旗。到下午,共产阵营代表团就针锋相对地立起了一面比联合国旗高约10厘米的北韩旗。第二天,联合国军代表团又立起了一面更高的旗子,而共产阵营代表团则又随之立起了一面更高的北韩旗……这样的旗帜高度竞赛,“一直到旗子顶了屋顶双方才以同样的高度打了终止符号”。(日本陆战史普及会编:《朝鲜战争》第九卷第二章)

尽管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但在第一天的谈判结束后的当天夜晚,聚集在开城附近村庄汶山里的自由世界记者们在打赌这场谈判将会持续多久时,就算是最悲观的一位也只认为需要六个星期,而这位悲观主义者还曾被其他记者嘲笑。大部分人认为,这场谈判只要两三个星期就会结束了。(沃尔特·G.赫姆斯:《停战谈判的帐篷与战斗前线》第二章《最初的几次谈判》)这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谈判将会断断续续地进行两年零十七天。而在这期间,双方将有大批士兵在极端残酷的山地战中丧生。

那么,这样一场停战谈判,是怎么开始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首先对此前韩战的进程进行一次简单回顾。

二、共产极权阵营被迫求和

联合国军代表团合影。(截图来自沃尔特·G.赫姆斯:《停战谈判的帐篷与战斗前线》第二章《最初的几次谈判》)
联合国军代表团合影。(截图来自沃尔特·G.赫姆斯:《停战谈判的帐篷与战斗前线》第二章《最初的几次谈判》)

1950年6月25日,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共产极权阵营的精心策划下,金日成的北韩政权凭借着兵力和装备的优势,对新生的大韩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迅速介入了战争,但由于在突然爆发的战事面前准备不足,联合国军依然不得不节节后撤,退守朝鲜半岛东南一隅的“釜山防御圈”。其后,在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命令下,联合国军于1950年9月15日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中部的仁川发起登陆作战,扭转了战局,致使侵略韩国的北韩军全面崩溃。接着,联合国军又跨过三八线北进,在1950年10月攻克了北韩的大半土地。

为了扭转北韩的败局,中共在苏联的命令下编成了所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半岛,接连发动了“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迫使联合国军退守三八线。接着,在苏联方面的严令下,中共北韩联军又发动“第三次战役”,于1951年1月4日侵占了韩国首都首尔。然而,此时中共军因补给能力有限、每次攻势只能维持7—10天的致命弱点已被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识破。在接下来被中共方面称为“第四次战役”的交战中,联合国军先是通过砥平里之战粉碎了中共北韩联军的“二月攻势”,随后不断反攻,收复了首尔,并重新越过了三八线。

由于不甘心失败,中共北韩联军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于1951年4月22日纠集超过130万人的大军,对仅有45万人的联合国军发动了“春季攻势”,即“第五次战役”。尽管中共北韩大军在这次战役中连续两次总攻,取得了部分战果,但仍然无法对联合国军造成有效威胁。

1951年5月下旬,随着联合国军各部转入反攻,中共北韩大军全线崩溃。到1951年6月中旬,联合国军除最西侧的一部停留在临津江南岸未越过三八线外,各部已基本进抵此次战役开始前的位置。在现实面前,共产极权阵营不得不低下头来,向联合国军请求停战谈判了。
如此前所述,在韩战的头一年中,国际社会事实上曾经尝试与共产极权阵营达成和平。1950年12月11日,以印度为首的十三个南亚、东南亚、中东国家曾向联合国提交一份名为"十三国提案"的停火协议,其后得到美国支持及联合国大会的通过。尽管这份提案提出应大体上沿三八线划分北韩及韩国边界,并在国际事务中对中共有很大让步,但贪得无厌的共产极权阵营没有认可这份提案。1951年1月13日,在中共军队已经侵占首尔的情况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份对共产极权阵营让步更多的新提案,提出如果"立即停火"能够达成,中共军就能在停火后暂时维持对首尔的占领。然而,在头脑狂热的斯大林的命令下,中共在1月17日拒绝了这一提案。因此,联合国大会便在1951年2月1日投票,通过了美国代表奥斯汀提出的"谴责中国为侵略者案",将中国明确认定为国际社会认证的侵略者。

不过,随着中共北韩上百万大军在1951年5月的全线溃败,共产极权阵营终于认清了现实的实力对比。1951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讨论韩战战略的会议。与会的中共要员聂荣臻在其回忆录中称:“会上多数同志同意我军宜停在三八线附近,边打边谈,争取谈判解决问题”,“会议在毛泽东主持下,最后确定了边打边谈的方针。”(中国“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三卷第一章;沈志华:《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档案》代序)随后,金日成于6月3日抵达北京与毛泽东会面,也对所谓“边打边谈”的新战略表示认同。接着,金日成与受毛泽东派遣的高岗在6月10日飞往莫斯科,向斯大林当面汇报了中国和北韩希望进行停战谈判的意图。6月13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表示苏共高层在与高岗和金日成谈过之后,认为“现在停战是件好事。”(《史达林关于停战和空军使用问题致毛泽东电》1951年6月13日,沈志华:《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档案》中册)这样,随着斯大林的一锤定音,共产极权阵营就做出了进行停战谈判的决定。

不过,这时还有一个对于中共来说十分尴尬的问题。早在1951年1月,当中共军还占领着首尔、正拥有战场上的相对优势时,中共曾傲慢地拒绝了国际社会的和平提案。而此时,中共军已经吃了一个让他们颜面无存的大败仗。如果中共在这时向自由世界提出谈判要求,无疑显得中共太过于欺软怕硬。为了保存自己的颜面,毛泽东在6月13日这天致电金日成和高岗,希望通过他们向斯大林提出请求,即举行停战谈判的要求或应由自由世界提出、或应由苏联出面提出。同样急于停战的斯大林同意了毛泽东的请求。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在联合国电台发表演说,表示"建议交战双方开始谈判停火与休战"。(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五十六章《边谈边打》;沈志华:《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档案》代序)至此,共产极权阵营向自由世界求和的信号,正式发送了出去。
那么,这时自由世界方面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三、好不容易达成的五项谈判议程

共产阵营代表团合影。(截图来自沃尔特·G.赫姆斯:《停战谈判的帐篷与战斗前线》第二章《最初的几次谈判》)
共产阵营代表团合影。(截图来自沃尔特·G.赫姆斯:《停战谈判的帐篷与战斗前线》第二章《最初的几次谈判》)

如此前所述,早在中共北韩联军发动“春季攻势”之前的1951年2月,华盛顿方面便已决定以政治手段而非军事手段“统一朝鲜”。为此,希望将战争进行到底的麦克阿瑟将军曾竭力反对,并发布了和华盛顿方面立场相反的声明,由此导致他在1951年4月被杜鲁门总统解除了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并被李奇微所取代。根据华盛顿方面的看法,停战谈判如果要顺利开启,取决于共产阵营对和平的态度。而在1951年4月时,共产极权阵营还无意于和平,反而发动了孤注一掷的“春季攻势”。

为了促使共产极权阵营同意谈判,华盛顿方面曾在1951年5月间试图与苏联驻法国、德国的外交官接触,但没有得到回应。美国和瑞典驻苏联的外交官也试图与莫斯科方面接触,依然一无所获。因此,艾奇逊国务卿只好在5月中旬向美国国务院的苏联问题顾问乔治·凯南求助。在5月31日和6月5日,凯南曾两次与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会晤,但没有得到马立克有价值的回复。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6月23日马立克奉斯大林之命在联合国电台发表演说、提出“建议交战双方开始谈判停火与休战”之后。6月25日,中国官方喉舌《人民日报》转载了马立克的这篇演说。6月27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向美国驻苏大使柯克确认,表示马立克的演说代表着苏联的官方立场。至此,共产极权阵营求和的立场就变得十分明显了。

联合国军方面随即展开了行动。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将军通过广播,向共产阵营方面宣读了一份经过参谋长联席会议起草、杜鲁门总统批准的文稿,表示希望与共方代表在元山港外一艘中立国丹麦的医疗船上举行停战谈判。7月1日,金日成和彭德怀通过广播做出了答复,表示建议双方代表“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进行会晤,并希望将会晤的时间定在7月10日—15日之间。此后,又经过几轮电文磋商,双方最终同意将停战谈判地点设在中共北韩联军控制和警备的开城地区,并于7月8日展开预备会议。(中国“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三卷第三章)

7月8日,联合国军司令部派遣的联络军官抵达开城,在预备会议上与共方人员交换了双方谈判代表团人员的名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天的预备会议中,联合国军的联络官在走入会场后径直坐在了朝南的座位上。中共、北韩方面认为,这一现象是不能再重新上演一次的。因此,在7月10日联合国军的五人代表团乘车抵达开城并步入会场时,面南而坐的位置已被留给了北韩和中共的代表。而且,共产阵营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的座椅也被设计得比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乔伊的座位要高。这样,历史便行进到了本讲开头所说的那一幕。(沃尔特·G.赫姆斯:《停战谈判的帐篷与战斗前线》第二章《最初的几次谈判》)

在停战谈判开始后,双方除了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进行了有些荒诞的“旗帜高度竞赛”外,也就会议的议程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乔伊提出,应该允许国际红十字会访问共方战俘营,遭到了南日的反对。南日认为,停战谈判讨论的是军事问题而并非人道问题。对此,乔伊只得将这一提议暂时搁置。

共方代表提出的一项诉求,则是应从朝鲜半岛撤出一切外国部队。对此,联合国方代表进行了坚定的反对。艾奇逊国务卿在7月19日发布声明表示,在韩战爆发前美军曾撤出韩国,结果导致韩国遭到了共军的入侵。因此“如果重演这种勾当”,朝鲜半岛的人民“肯定不会答应”。(沃尔特·G.赫姆斯:《停战谈判的帐篷与战斗前线》第二章《最初的几次谈判》)

双方激烈争论的另一点,则是停战分界线应如何划定的问题。由于此时共方已经丢掉了三八线以北的大片土地,因此他们希望双方以三八线为界停火。对于这种无理要求,乔伊表示反对,指出“那一类线对于当前军事态势没有什么军事意义。”

在一片争吵声中,双方在7月26日才好不容易达成了五项会议议程,分别是:

1、通过(会议)议程;
2、确定一条军事分界线,并建立非军事区;
3、为实现停火与休战作出具体安排,包括成立一个监督停火休战的机构;
4、关于战俘的安排问题;
5、向双方有关国家政府建议事项,即对外国军队的撤出及政治上解决的各个问题提出建议。(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五十七章《喋血山岭》;日本陆战史普及会:《朝鲜战争》第九卷第二章)

以上五项议程中,第一项事实上已经通过。因此,停战谈判实质上将讨论的内容,便只有四项议程。而正是这四项议程,消耗了双方足足两年的时间。共产阵营在此后将一次次上演无理的纠缠,使停战谈判多次难以为继。而在停战谈判会场之外,一次次吞噬大量生命的山地血战,也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