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韩战尚未终结:韩国代表为什么会缺席停战协定的签署?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纵横大历史》,我是主持人孙诚。今天,我们将继续进行韩战系列节目,讲述第二十八讲《走向停战·下》。
在上一讲中,我们讲述了随着斯大林在1953年3月5日死去,韩战局势发生的戏剧性变化。在苏共新领导人的指示下,共产极权阵营在延宕不决的战俘问题上迅速妥协,中止许久的板门店停战谈判也因而在同年4月26日恢复。5月3日,双方完成了名为“小交换”的行动,互相交换了伤病战俘。到5月7日,双方又在成立由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典、瑞士、印度这五个国家组成的“中立国家遣返委员会”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这样,双方谈判代表的分歧就只剩下一些枝节问题了。
然而,就在这时候,具有强烈民族主义精神的韩国总统李承晚却对停战谈判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并自行展开了行动。李承晚的这些动向,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朝鲜半岛上的政治局势。
在讲述历史之前,我们还是从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开始说起吧。
在今年12月13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澳韩双边峰会上透露,美国、中国和北韩已经在原则上同意发表在朝鲜半岛终结战争的宣言。这一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新闻,提醒着人们一个常常被忽略的事实:实际上,直到今天,韩战依然没有正式结束。在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与共产党军队代表签订的,实际上只是停止军事行动的停战协定,而非正式宣告战争终止的终战协定。而且,韩国代表从没有在这份协定上签字。换言之,朝鲜半岛上的战争状态实际上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结束。
那么,为什么在经过了三年多的流血后,韩战的交战双方仅仅只是签订了这样一个停战协定呢?大韩民国的代表为什么没有在这份停战协定上签字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了解韩战最后两个多月的历史了。
二、停战前的最后波折:李承晚与联合国军的矛盾

李承晚出生于1875年,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又曾在年轻时入读美国卫理公会创办的西式学校,并很早就投入了反抗日本统治的韩国独立运动。他也曾于1910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过博士学位,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亚洲人。1919年,海外流亡的韩人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李承晚曾就任这一政府的首任临时大总统。此后,他长年在美国进行政治游说活动,全力促进美国承认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和关注韩国独立运动。1945年日本战败后,李承晚从美国乘专机返回祖国,又在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时当选首任总统。就任总统后,李承晚对共产主义势力采取严厉镇压的政策,并高调地谋求朝鲜半岛的统一。在1950年6月韩战爆发、首尔陷落后,大韩民国政府迁往釜山。
尽管李承晚曾接受过相当西化的教育,但他仍是一名非常坚定的韩民族主义者。在于1945年回到韩国后,李承晚就积极倡导民众穿上韩服表达民族身份,他自己也为此身体力行。此外,李承晚在统治风格上有强烈的独断色彩。1952年,李承晚的第一个总统任期即将结束。由于根据当时的韩国宪法规定,总统需要由国会选出,而李承晚的支持者在国会中不占多数,因此他当选第二任总统的希望相当渺茫。为此,李承晚积极谋求修宪,试图将选出总统的方式从国会间接选举改为直选,但他的修宪案却在1952年1月18日被国会否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承晚首先在同年4月24日宣布在釜山戒严,其后又在7月2日出动警察和宪兵将议员强行拉到国会,使议员在恐惧中通过了修宪案。经过了这一连串的行为之后,李承晚得以在1952年8月5日以绝对优势连任总统。

李承晚这种不顾基本政治程序、强制修宪的行为,使美国对他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印象。随着时间进入1953年,美韩双方因李承晚而引起的不愉快变得更加严重了。1953年4月24日,在板门店谈判重新启动的前夕,美国驻韩大使向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转达了李承晚总统的强硬立场,表示“如果签订容许中共军驻留鸭绿江以南的停战条约”,那么韩国军队“将脱离联合国军司令部统辖。”(金阳明:《韩国战争史》第十二章《停战》)
在1953年5月,双方的谈判围绕着如何运作由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典、瑞士、印度五国组成的“中立国家遣返委员会”这一问题展开了一轮唇枪舌剑。联合国军代表认为,在遣返战俘的时候,朝鲜人战俘应当被作为平民释放,让他们自由选择居住地,只有中共战俘需要被移交给“中立国家遣返委员会”。联合国军代表之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是为了对态度强硬的李承晚总统进行迁就。李承晚认为,所谓“中立国”当中的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是共产主义国家。如果允许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进入韩国,并接收朝鲜人战俘,那就意味着允许大量赤色间谍进入韩国。李承晚总统曾就此强硬地表示:“决不容许把韩国青年移交任何中立国去接受共产走狗的欺骗说教。”(金阳明:《韩国战争史》第十二章《停战》)
对于联合国军的这项提议,共方代表在5月13日表示了拒绝,谈判因而陷入了一场挫折,并导致了一场持续到5月25日的休会。最终,根据华盛顿方面的命令,联合国军代表在这一问题上妥协,表示同意将朝鲜人战俘和中国人战俘一并移交给“中立国战俘遣返委员会”。6月4日,共方代表表示同意联合国军建议的绝大部分内容。6月8日,双方就战俘问题达成了协议。这样,韩战的停战就真正进入倒计时了。
对于联合国军的妥协,李承晚表达了强烈的愤怒。他在6月6日发表声明,表示联合国军和共方的协议不可接受,并提出应当首先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为了表示抗议,李承晚下令撤回了在美国受训的韩国军官,并让韩国代表撤出了在板门店的联合国军停战谈判代表团。6月18日,李承晚命令韩国军队进行了一次擅自行动,将位于朝鲜半岛南部釜山、马山、论山等地四个战俘营的大门打开,释放了大批不愿意被遣返回北韩的战俘。由于这些战俘营基本上由韩军负责看守,营内的美方人员根本无法阻止汹涌出逃的人流。在四个战俘营中被关押的3.5万名北韩战俘里,有2.5万人在第一天就逃走了,分散到了韩国民间。到了6月底,四个战俘营内只剩下了8600名北韩俘虏。在通过这样强硬的表态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后,李承晚也得到了美方关于尽快起草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承诺。这样,李承晚就在7月9日表示妥协,说韩方虽然不会签署停战协定,但也不会破坏它。(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六十二章《最后的危机》)
三、中共军最后的大规模攻势

在战争的最后两个多月里,共产极权阵营也在战线上发起了一系列规模不小的攻势,试图通过战场上的压力促使联合国军尽快接受共方的停战条件。此时,联合国军在战线上的军级单位,由西向东分别是美国第1军、美国第9军、韩国第2军、美国第10军和韩国第1军。共产极权阵营在战场上的兵团级和军团级单位,由西向东分别是中共第19兵团、中共第9兵团、中共第20兵团、北韩第3军团和北韩第7军团。5月25日,中共的三个兵团在战线的西部和中部展开逐步猛烈的攻势。在一开始,最西侧的美第1军遭到了猛烈攻击。到了6月10日,中共军开始将进攻重点放在战线中部的美国第9军和韩国第2军身上。中共军的这一轮猛攻持续到了6月18日,但成果十分有限。到攻势结束时,隶属于美国第9军的韩国首都师在金城一带的战线被击退了约3.2公里的距离。到7月13日,中共第20兵团集中大量兵力,在1360门火炮的掩护下对美国第9军和韩国第2军发动了又一轮大规模的进攻。中共军将这次攻势命名为“金城反击战”,而这也是他们在韩战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在这次进攻中,韩军的战线一度被敌人突破,韩国首都师陷入了溃退状态,蒙受了惨重的损失。不过,在隶属于美国第9军的美第3师和韩国第2军各部的奋力阻击下,中共军的进攻很快就难以为继了。到7月16日,稳住阵脚的韩国第2军开始转入反攻,收复了部分失地。到7月20日,双方恢复了对峙状态。在这场最后的攻势中,中共军推进了约9.6公里的距离,取得了部分战果,但远远不是像中共的政治宣传所说的那样是一场“大捷”。
事实上,在1953年临近停战时的一系列进攻中,中共军的主要攻击对象一直是韩国军队。1953年6月1日,以入朝中共军代司令邓华为首的一批中共军将领曾致电中共中央军委,表示“目前反击作战的主要对象”是韩国军队,且“应坚决打击,求得大量歼灭其有生力量”,而“对英国等仆从军队暂不攻击,对美军亦不作大的攻击(只打一个连以下的)”。至于他们这样做的一个目的,则是“根据目前的形势和板门店的谈判”,“使此次战役打得更策略一些。”(中国“军事科学院”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三卷第二十四章)可以说,中共军这样做的目的,明显地带有向态度强硬的李承晚施压的色彩。
四、告一段落的战争:签署韩战停战协定

尽管出现了上述的波折,但在韩国方面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停战谈判仍然走向了最后一步。7月23日,双方完成了对停战军事分界线和分界线两侧的非军事区的划定工作。接下来,就是那载入历史镜头的一幕了。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板门店上空云层密布。在当地一座为举行停战协定签字仪式而建造的房屋里,联合国军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将军和共产阵营首席谈判代表南日没有经过一句寒暄,就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接着,这份协定被送往附近的汶山里,交由联合国军总司令马克·克拉克将军于当天下午1时签字。而后,协定被转给身在平壤的金日成,由金日成以北韩军最高司令官的身份于当晚10时签上了字。而根据停战协定的规定,双方停战的时间正是这一时刻。最后,在7月28日上午9时半,来到开城来凤庄的中共入朝部队司令彭德怀在协定上签下了名字。在彭德怀签字时,停战协定已经生效。最终,这份停战协定上没有出现韩国方面代表的名字。此外值得说明的是,这份协定仅仅是一份各支军队司令官签署的停战协定,而不是国与国终止战争的国际条约。
不管怎么说,在朝鲜半岛上,轰鸣了三年多的枪炮声终于停息了下来。尽管战争在理论上没有彻底终结,但交战双方终究是停战了。然而,这场没有彻底终结的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却既不局限于朝鲜半岛一隅,也不只在于那些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这场改变了亚太地区数十年政治格局的战争,对卷入韩战的各国都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这些影响还在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生活的时代。在这之后,我们就将进入这一系列节目的最后一个阶段,讲述韩战造成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