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評論】林鄭當選乃“中國式政治經濟學”移植香港
2017.03.31
北京欽點的林鄭月娥沒有懸念地成爲下屆香港特首。梁振英是回歸以來最不受香港人歡迎的一位特首,林鄭則被稱作“梁振英2.0”,這表明尚未走馬上任的林鄭月娥在香港人中非常不受歡迎。在北京控制了大多數成員的選舉委員會中,林鄭得票數爲七百七十七票,大大領先于其他兩位候選人,但是在選前幾乎所有的民意測驗中,北京不喜歡的候選人曾俊華的民衆支持率至少都是兩倍于林鄭。由此可見,這個選舉結果離真正的民意究竟有多遠。
電視上剛剛宣布林鄭月娥的當選,兩位香港青年朋友便立即告訴我他們的感受:一位發來短信說,香港的年輕人又要難過五年。在我看來,他是低估了北京操弄香港政治和社會的決心:只要共産黨還在台上,香港的年輕人不會有開心的時候。另一位與我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的年輕人則指著電視上那些油頭粉面的富商名流對我說,看到這個選舉結果,看到電視上這些人的無恥言行,我有一種深深的悲傷,因爲他們根本不代表我們,而我們則拿他們無可奈何。
不要以爲這兩位是無所事事的街頭憤青。他們都是那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勤勞青年,一位任職于香港的紀律部隊,另一位則就業于服務業。他們都是那種典型的愛護家庭、關心朋友、關注社會正義的香港八零、九零後。他們的選後感言絕不是個別人的憤世嫉俗,而代表著香港年輕一代的主流民意,代表了香港青年此刻擁有的那種對現狀的極度沮喪感和對改變現狀的無力感,這是任何一個生活在香港而又沒有政治偏見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
內心悲哀的香港青年與彈冠相慶的社會名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們很容易從這個對比中感受到香港當前社會矛盾中對立兩方的水火不容。其實,當前香港社會的矛盾,不是什麽西方思想和東方文化的矛盾;也不是自由的新一代與保守的老一代的矛盾,而是一種鮮明的階級矛盾,這種階級矛盾既帶有經典意義上的富有階級和貧窮階級之間的對立,更具有贏者通吃的權勢集團和全盤皆輸的底層民衆對立的特性。
自從北京政府接管香港之後,權力者和富有者的勾結便成爲路人皆知的香港政治經濟遊戲規則,香港富人只要投靠北京政權,就會得到一張到大陸發財的通行證;而本來就是輸家的社會底層,則連說話的機會也失去了。因爲絕大部分的香港媒體都被親大陸的富商們買走了,而他們買走媒體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向北京獻媚,從而爭取更多的積聚財富的機會。這種權貴和財富的聯姻是典型的“中國式政治經濟學”在香港的移植。
在漫長的資本主義發展曆程中,資本本來是在市場中發展起來的,然後産生了與統治階層的矛盾,于是就有了爭取民主的“第三等級”。而現代中國資本發展則采取了另一條路徑:通過暴力取政權,通過政權奪民間資本,再通過國家的渠道將這些民間的財富轉變成權力者的資本。在這個過程中,民主成了徹底的無用之物。這種中國式道路徹底杜絕了不與權力者配合的社會群體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升遷,使社會更壓抑、更不公平。
香港的資産者和社會精英們十分精明,他們從大陸的政治、經濟演進中看到了積聚財富和走向權力的“中國式道路”。而且對于少數權貴者而言,這是一種更爲節省成本的道路,只需要放下尊嚴向北京表示忠誠便可以得到財富和權力。但是對于社會底層而言,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社會。在政商勾結的環境下,他們深切夠感受到社會的不公平,但是卻無力改變它。香港年輕人感到失望的不僅僅是一個不受民意歡迎的香港新特首,而是一個看不到前途的香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