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與二百多位縣委書記座談時,習近平對他們提出了"四有"的要求,即"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僅僅就這"四有"而言,本不過是中國執政黨慣用的套話而已,不值得重視。值得重視的是習近平在提出"四有"要求後對"心中有黨"的重點強調:他說:"衡量一個縣委書記當得怎麼樣可以講很多條,但主要看這一條。"
在具體解釋"心中有黨"的內涵時,習近平講得十分直白,那就是"要把牢政治方向,強化組織意識,時刻想到自己是黨的人";"要經得起風浪考驗,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要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直,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照辦,黨中央禁止的堅決杜絕"。習近平講的再明白不過了:只要聽黨中央的,就是好縣委書記!
這個說法直接反映了習近平的擔心,他擔心執政黨的各級負責人沒有把以他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放在心中;擔心政令不出中南海,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級官員對上應付,我行我素,各行其是。客觀地講,習近平的擔心不無道理。尤其是在他所發起的反腐運動選擇性地"打虎拍蠅",正在日益引起官僚系統內部的非議和抵觸。他急切希望得到各級官員的效忠。
我們在此暫且不去評判反腐運動的是是非非,習近平這番情急之下說出的大白話讓占中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五的黨外人聽起來勢必是另一種感受。非常明顯,在習近平的講話中,所謂的"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這"三有"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只是"心中有黨",而"心中有黨"就是與黨中央保持一直。顯然,在習近平的心目中,只有以他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才是最重要的。
在黨的決策和人民的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是維護黨的立場,還是維護人民的利益?這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中國執政黨歷來試圖回避的話題。共產黨總是用一句"黨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來含糊其辭,竭力掩蓋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理不直氣不壯的尷尬。但是這個問題無法回避,因為它並不是一個虛擬的話題,而是在中國近六十年的歷史中不斷出現的現實問題。
黨中央、黨中央領袖的決策與中國人民利益的對立的例子比比皆是:黨中央曾經違背中國農民的利益,強行推行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導致了中國農民大規模非正常死亡;黨中央也曾經發起了迫害中國政治知識分子的"反右運動",導致近百萬知識分子和他們的家庭無法彌補的災難;黨中央還發起過"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全民族、尤其是"文革一代"的厄運。
這些決策都是由黨中央作出的。按照習近平的解釋,那些反對執政黨這些錯誤決策的人,那些沒有對黨中央錯誤決策步步緊跟的人,那些為了人民的利益據理力爭反對這些錯誤或者罪惡方針政策的人,都是"心中無黨"的不忠誠分子,因為他們沒有做到如同習近平所講的:"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照辦,黨中央禁止的堅決杜絕"。
我在習近平接班之初曾經寫過,與江澤民、胡錦濤那兩茬領導人相比,習近平和他的同事們多一些基層的磨練,接班的意識更自覺,執政的准備工作也做得更早,這些都為他們制定和推行對民眾有利的社會和經濟政策創造了條件;但是更關鍵的要素在於:他們能否在黨和人民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站在人民一邊;他們是否能夠拋棄意識形態偏見,接受現代政治文明,完成中國現代性改造。
習近平在縣委書記座談會的講話表明,他是一個堅定的"紅色江山保衛者"。在他心中,這個紅色江山是屬於共產黨的領袖的 。而黨則是這些"紅一代"、"紅二代"領袖們的工具,黨的官員們必須無條件地服從領袖(黨中央),只要做到了這一條, 就是好官,就是自己人。我不得不說,習近平的這些理念是中國政治現代化的障礙,也是中國人民維護自己各項權利的障礙。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