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中國政府官員指,香港將會維持現行對國際的入境限制,直至2022年11月,即對大多數海外地區實施21日隔離的入境限制;而周邊地區,由香港最大的競爭對手新加坡,以至原本長期孤立的澳大利亞、新西蘭,都已經放棄了封關於邊境的做法,而改為「與病毒共存」,其壞處當然是確診者會有爆炸性的增長(如新加坡),但好處是可以恢復經濟與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方便要來往海外的員工以至家人,可以恢復比較合理的生活。
然而香港特區政府雖然一直強調,要盡快「通關」,雖然不斷拋出大量「海外」以至「旅行」的說法,真相卻是全心一意北望,只想早日恢復與中國大陸通關;然而中國大陸各地自己,卻一直對香港非常害怕,例如最近只有零星個案,都竟然拒絕打了兩劑中國國藥疫苗的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前往北京;因此最詭異的場面出現,就是香港人本身較想與國際通關,卻不許實行;特區政府非常想和大陸通關,大陸卻不肯實行;又想兩邊討好,最後所謂「兩頭唔到岸」,兩邊都做不到,只是叫口號,自欺欺人說不斷收緊措施就有成果,將會通關會更容易云云。
特區政府常常說,香港有「一國兩制」因此能夠得到兩邊的好處;真相卻是,因為夾在中間,結果就是兩頭不到岸;而不幸的,就是特區政府為了「政治正確」,沒有進一步走向國際化,卻反而走向大陸化,然後就盲目相信對「國際金融都會」不會有影響;例如兩星期前,特首林鄭月娥接見記者時,仍然堅稱「即使本港暫時無法與外國免檢疫往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不會受損」。
這個「暫時」,究竟還有多久呢?如果有如上述報道所指,還要最少持續多一年,特別是鄰近地區,如最大的競爭對手新加坡,都已經改變策略的時候,我們還能夠繼續不變嗎?
又或者比起商業受損,地位受動搖,都遠比起說不變卻變,更為可怕。在鄰近地區,他們主要使用最有效的 mRNA疫苗;而香港卻為了與大陸「接軌」,政府常常繼續要鼓勵使用中國的科興滅活疫苗;而科興疫苗就有如譚耀宗等使用的中國國藥疫苗,半年就有三分二人完全失效,因此目前又變成討論要打第三針,希望打完第三針之後,又可以加強效果;但即使加強了效果,可以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嗎?如果打完也不可以,結果仍然是無法大膽地改變防疫政策,那麼上述的一切,只不過又是口號,最終還不是一場空嗎?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