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忌評論】香港區議會選舉的啟示
2015.11.23
2015年11月22日,香港區議會選舉創下了歷屆最高投票率,達到47.09%,總投票人數達到146.7萬,比起4年前的區議會選舉,多了接近30萬張選票;出乎大多數人所料,投票率比想像中為高,因而令原本打定輸數的泛民主派與泛本土派,最終贏得125個議席,由選前的25%,微增至選後的29%。
或許在表面數據上,民主派未能創出有說服力的選舉結果,雖然投票率比上屆增加了5.6%,但總議席的進帳不多,甚至多位重量級的民主派大老被狙擊落馬,例如三位以2010年政改新制,以「超級區議會」而當選立法會議員的何俊仁與馮檢基,分別是民主黨的前主席與民協的主席,最終卻被親共人士擊敗而落選。而涂謹申則僅以117票勝出;傳統民主派幾位重量級人士的落區與空降,例如公民黨前主席陳家洛、傳將接任梁家傑議席的譚文豪,以及人民力量的主席袁彌明等,都分別落選。
然而喜出望外的,就是一直被看低一線,在政改時由民主黨分裂出來的新民主同盟,由本身8席,參選16席贏了15席,以最後一刻空降,由佔領運動雨傘革命孕育的「傘兵」,更合共贏取了9個席位。而長期被視為不可動搖的親共鐵票紅區,很多親民主的挑戰者都僅以高票落敗,甚至成功擊敗連任者,例如在參選期最後一日報名的徐子見,更擊敗連任已達21年,於柴灣漁灣選區的立法會議員,港共民建聯的鍾樹根;分析中共種票模式,今次更有可能擊中了中共種票的要害,即因為票源已種到他區,反令中共以為十拿九穩的地區落敗;而在選前只得1席的工黨,更藉傷健人士葉榮,在沙田頌安選區,擊敗被網民稱為「野雞博士」的立法會議員,民建聯的葛珮帆,更是典型的「大衛戰勝哥利亞」。
今屆區議會選舉最成功的,就是各區民主傘兵空降,號召「自己香港自己救」,效果出奇理想,不但擺脫傳統泛民參選視野的思維,更把政治帶到平日不說政治的市民之中,特別是很多原本不會出資,或者助選的市民之中;這種變化是把原本共產黨針對各大政黨的「常規戰」,變成市民對決政權的全面游擊戰,而且這種游擊的成功,相對於傳統 泛民落區的失敗,更反證民主派將來在面對地區獨立民主派或本土派,不能再以傳統的「以大欺小」,或純以名氣去空降。
香港選民日趨成熟,不再盲目支持一些有些有名氣的候選人,而是視乎參選者的理念與「在地」,全香港的選舉結果比較,本土勝過大中華(社民連全軍盡墨,工黨只贏得3席),年輕勝過老面目(民主黨年輕的一群大多保住議席,年長的幾位明星卻下馬),有地區執政視野好過挾名氣空降(傘兵落手做半年地區事務,效果好過泛民政治明星),以往民主派把區議會視為只容「蛇齋餅粽」,即以提供福利才可以贏出區選,傘兵則反證只要肯落區,即使沒有對方的資源,以至沒有變相賄賂的福利,但只要肯拋個身出來工作,即使當屆無法贏出,卻仍然可以高票落選。更重要的是,以往泛民「青黃不接」,依賴政治明星的時代終於告終了,年輕泛民特別是民主黨成員,紛紛以勝利對比起老一代的敗選,說明江山一代自有人才出,所謂戰後嬰兒世代的一群,是時候放手予香港年輕一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