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很多人都看到的,習近平春節前上井岡山,節後又視察中共三大媒體,提出媒體要"姓黨",傳遞了非常重要的政治信息。我以為有人用習近平的文革正式開場來概括這個信息並不為過。
習近平的文革衝動有與毛澤東的文革相通的兩個政治邏輯,這一點,我在2014年的一篇評論中就談到了。第一個相通的邏輯,就是習近平像毛澤東那樣感到自己的權力受到威脅,因此要主動出擊,確保自己不容挑戰的最高權力地位;第二個相通的邏輯,就是習也像毛那樣,認為黨內各級官僚的既得利益不支持自己的路線,而自己有機會通過操控群眾,培植一代新生力量作為今後執政的政治基礎。
在那篇評論中我還指出,習的文革雖然會像毛的文革那樣必然失敗,但並非沒有可能給中國帶來一個不短的"冬天"。這個判斷的一個依據,就是習的文革也像毛的文革那樣,有國際環境的支持,或者說,沒有當時的外部環境,毛澤東未必敢發動文革。
那麼,毛澤東當年發動文革的外部環境與今天有何相似之處呢?第一個相似之處,就是對中國和世界影響力巨大的美國和俄國(當時的蘇聯)內部都發生了深刻的危機,都在探尋出路。美國是民權運動方興未艾,蘇聯則是赫魯曉夫在斯大林死後改革失敗,活力大為下降。今天美俄兩國自身的麻煩一點也不比當年差。俄國不用說了,美國內部的危機也很深重,當前大選中表現出來的民眾對精英和既得利益的極大憤怒,就是明證。有人評論說,這是三十年來這一輪全球化的輸者們在表達他們的不滿。在這種不滿背後的其實是更深層的挑戰,美國正在尋找新一代的領導人和變革的方向。
第二點,就是中國有力量牽制美國,毛澤東發動文革時,主要是通過越戰牽制美國,今天,中國牽制美國的杠杆就更多了,從經濟、外交,特別是北朝鮮核危機和南海爭端。沒有這兩個重要的外部條件,我相信習近平是不敢發動他的文革的,而正因為有了這些外部因素,習近平的文革一旦發動起來,就有可能持續一段時間。
我為什麼要指出這一點,主要是讀到不少分析中國百余年來變革的文章,都強調中國歷史的慣性,強調今天與清末變革困境的相似。最近的一篇,就是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刊載的"110年前的中國憲政改革"。文章寫的不錯,給人不少啟示,但仔細想來,還是感到作者夏白鴿把中國傳統的邏輯強調過重了,低估了毛澤東的革命對中國演進的歷史邏輯帶來的深刻影響。
回顧中共革命成功以來的變革史,可以說是走上了一條沒有辦法剎車的快速演變之路,用習近平喜歡的話語來說,就是一條非"大折騰、瞎折騰"不可的路子。因為中共革命建立的體制,是一種沒有內生穩定機制的體制。這個體制,表面上看讓中國有了很大的自主能力,但由於缺乏內省和反思能力,也缺乏內部制衡能力,對外部世界的潮流變化不僅極為"易感",而且一定會反應過度。也就是說,毛澤東的革命已經把中國從一個"超穩定結構"變成了一個"超不穩定結構"。
如果這個判斷成立,就可以預言,這一輪世界大格局的演變,將會像過去半個世紀一樣,非常劇烈地改變中國,當然也就會影響到習近平的文革進程。不過,與毛澤東時代不同的是,習近平時代向世界轉嫁中國內部危機的能力,或者說以自傷來傷人的能力,已經空前強大。綜合起來,我的結論就是,由於中共革命建立的超不穩定體制,中國實力再強大,也改變不了世界潮流將繼續形塑中國未來這個基本的歷史邏輯,但這個邏輯並不排除,在未來全球的大變局中,習近平的中國夢也有機會給所有人帶來一場噩夢。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