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評論】中國改革僵局難破的原因

0:00 / 0:00

為習近平集權辯護的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集權是為了改革,集權也有利於改革。但現在看得越來越清楚,習近平的集權並沒有打破改革的僵局。

集權有利於反腐,這個道理是容易看清楚的,如果不集權,已經全面腐敗的各級官員就會完全失控,整個局面就會崩盤,這是憑常識就可以理解的。但是,在中國,集權往往不利於改革,這個道理就不是那麼直觀了。

毛去世後不久,中國改革就取得了突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革後的政治格局有利於推動良性的地方分權。因為中央和地方大員中,都有一批勇於改革的實權人物,他們在權力博弈中上下配合,推動了改革。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存在這樣的政治格局。

令地方分權困難的還有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今天所需要的改革,與官僚階層的利益直接衝突。這一條,大家都看到了,但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卻看不到有深度的分析。經常看到的一些要求政府"斷臂",自己割自己的肉的道德口號,這樣的口號當然不會有結果。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有一種觀點認為,唯有嚴重的經濟危機才能逼出真正的改革。我對這個邏輯並不十分認同。首先是,如果經濟危機非常嚴重,也有可能讓改革更加困難,或者讓當權者更不敢改革。其次,中國經濟的規模和水平,加上現代的技術手段,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調控能力和手段,也就是說,即使沒有實質性改革,經濟也可以維持,無非是浪費更多資源、時間和生命,比如生產更多沒用、但也毒不死人的疫苗,生產更多劣質產品。

全球經濟形勢不好,對於中國維持這樣一種低質量的經濟增長也是很大的支持,這是因為,全球經濟疲軟,有利於支持人民幣高估,從而減緩中國通脹的壓力,也就是說,給中國政府多發票子提供了空間。

中國改革僵局難破更深層的原因,一是來自中國偏好中央集權的傳統,這個傾向,不論精英還是一般民眾,都很普遍,這個傳統極大地限制了中國人改革的想像力。如果不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不會冒險去改革,而經濟規模重回全球老大的地位,顯然無助於激勵中國改革。

另外一個深層原因,是世界多數國家其實樂見一個改革活力不足的中國,而不是一個強大又難打交道的中國。中國繼續快速成長,會迫使世界不得不做出很多困難的調整。當然,他們也不願意看見中國經濟崩盤,大量輸出難民。因此,中國內部的改革僵局,發展停滯而不解體的狀態,最符合他們的國家利益,雖然他們嘴上不能明說。
在這個背景下,發達國家不會再像前三十年那樣積極地支持中國的改革,這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想像的,更何況,發達國家自己也面臨著非常困難的變革。

在微信群組中,有人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現在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局面都不好,是中國改革的大好機會。這個道理雖然不錯,但歷史上中國曾經有過許多比現在更好的機會,都沒有把握住。為什麼會這樣?對這個問題中國精英已經有了一些反思,但還非常不足。

最近看到劉仲敬去年的一個報告,提出一個非常悲觀的看法,就是中國文化有根本性的缺陷,不借助外力,無法重建大一統,更無力輸出秩序。按照劉的邏輯,中國正面臨一次新的解體危機。劉的分析給我啟發,但我不能接受他的宿命論傾向。

上周,黨媒《人民日報》批評社會風氣不好,網民不服氣,貼了一條黑色幽默:"這屆人民不行",言下之意,是你們當權者不行,而不是人民不行。

這件事讓我想到,歷史和文化的慣性有可能讓這屆精英和這屆人民打不破中國改革的僵局,但由於中國已經深度卷入世界,我們應該有理由相信,下一屆,或下一代領導人會有機會實現歷史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