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會客室: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談施政報告
2011.10.13
問: 對於曾蔭權任內最後一份的施政報告,你覺得是否回應了大部份市民的問題 ?
答:我覺得他漠視問題多過回應問題。他雖然事前已指出,要處理香港一些長遠的結構性問題,提出了貧富縣殊、老人及房屋。可是,他在這幾方面的著墨幾乎是沒有。首先,在施政報告中提到貧富縣殊,我們感到很失望﹐因為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裏,這是難以消滅的事,好似視之為好自然的事。
雖然,他指出這涉及我們的產業結構問題,即我們的就業太過傾斜於中上層,專業人士方能受惠,沒有一個低下階層的就業政策。你指出了問題,政府自然要推動本土的就業經濟來協助低下階層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可惜,他指出問題而已,並未有提及低下階層的產業經濟,如何能協助他們搵工,如何令他們收入增加,這些半點著墨也欠奉。相反,不斷反複過去十多年的做法如培訓或再培訓的計劃,又或著年青人讀書等。事實上,這些計劃培訓了人,但市場裏沒有適合的工種,這受了培訓的人仍然會失業。所以,我們目睹這些培訓或增加學額,表面上是要使我們的失業率下降。但實際的問題,沒有絲毫改善。
回歸十四年,他說目睹香港的經濟有很大的增長,可是,同時間我們的貧窮人口由十五年前一百萬升到現時一百二十萬人,增幅是百分之二十。這正好說明,這說明了過去的經濟政策完全不能夠達到政府的預期,就是整體經濟增長後令所有人受惠。
此外,令人感到特別失望的是,特別是這一、两年間,低下階層面對嚴峻的生活壓力,尤其是住屋及食物價格通漲上,他們面對很大的壓力。我們目睹現時的住屋由傳統的板間房,到現在出現的劏房、棺材房,這些情況不獨在住宅樓房裏出現,工廠及商業大厦也有出現,在內裏的人要面對很惡劣的環境。
另方面,我們也目睹近年間租金的升幅也相當驚人。就以過去年餘間,板間房的租金,升了超過百分之三十。對於一般未能入住公屋的居民而言,租金對其開支帶來沉重的壓力。政府在這情況下,仍堅持每年起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這指標是政府因應2003年後的樓價跌幅而提出,當時距今已七、八年了,仍未有調整建屋的指標,這點令人感到很失望。
通漲方面,曾蔭權說是百分之五左右,這是全年的平均數值,他卻輕描淡寫。我們只看食物過去一年間的通漲升幅是百分之二十五。窮人在食物及住屋的開支上,已佔去人工的七至八成,這對他們而言,升幅已不再是百分之五,是超過百分之廿。
政府有何措施呢?他們說會用一億港元延續食物銀行。可是,對收入低於貧窮線下的人口已有一百二十萬人,一億港元做食物銀行實在是杯水車薪。
現時收入在貧窮線下的長者有三十多萬人,小童則有二十多萬人,他們實在需要很大量的食物資援,一億港元援助食物提供究竟可以做到多少?很微。
所以,我覺得曾蔭權沒有長遠解決問題的方案,短期的措施亦未能夠回應現時好迫切的需要,因此,我十分懷疑政府是否把握現時香港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
問: 在你們回顧曾蔭權的工作報告中顯示,你們覺得他是「重富輕貧」,今天的施政報告,按你之前所言,是否覺得仍然是「重富輕貧」的政策?
答:政府仍然是重富輕貧。我們看現時的產業結構,對大公司或專業人士,政府的政策就不停用很多措施協助他們,倘若十大基建或六大產業,背後若沒有政府的支持,很難開展這些工作。這些工作產生的經濟效益大部分都是落入大公司或專業人士口袋裏;此外,金融業仍然是支柱。我們並非提議不該在這方面繼續做,只不過,社會的資源,所有的精力都是集中在這部份,很多失業的人士,政府卻沒有任何政策協助他們,只是大聲諗誦說「我們的經濟發展,人人自然受惠」。
但是,從眾多的數據中顯示,我們的貧窮率越來越高,由過去十年前貧窮人口佔整體人口的比例由約百分之十五升致現時接近百分之十八。這趨勢述明,我們一直相信所謂財富效應下滲的理論,在今天香港而言,不再生效了。我們希望政府不用這些婉轉及間接的方法,而是用直接推動的方法創造就業的職位,不是說,待有錢人賺了錢後,部份人先富起來,然後再透過他耗費來帶動別人的工作機會,及其他低下階層的生活改善。
我們這些產業大部份集中在極有錢的人或龐大的公司之上,而財富又集中在小部份人之上,就不能發揮推動整體社會財富,通過消費或財富帶動整體經濟,改善低下階層的利益。
問:財富下滲的理論在過去數年間已失效,箇中原因為何?香港120萬人的貧窮戶是否會繼續延續「隔代貧窮」?
答:財富下滲的理論今天不能在生效原因是首先,我們的產業產生的財富大部份集中在小部份人或公司之上,金融業,可能請了很少人但已控制了很大部份的財富;此外,我們現在面對全球一體化下,有錢人的消費也不一定會在香港消費。
七、八十年代,有錢人賺了錢首先會改善住屋質素、生活或食物質素,這些都會是內部消費。現在,這已完全不一樣了。此外,我們當年能夠發揮財富下滲的理論﹐是因為政府同時間投放很多社會資源,發展各行各業。我們當時的產業也多元化,有不少製造業,這行業亦製造了很多不同工種。同時間,政府亦通過了財務計劃,不斷擴展社會階層的服務,由公屋發展到居屋,免費教育增多因而學校不斷興建,大學亦由一間變成現在八間,這些變化創造了龐大的中產階層。
再者,政府把財政開支壓縮也是原因之一。曾蔭權已說政府開支是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以下,開支壓縮,中產及專業人士的發展機會自然會減少。政府事實上不是不知這問題,他也講,社會的流動階梯慢下來兼往下流。政府知了,但是,卻用極端保守,差不多是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的發展概念來治理今天的社會,這當然不能對症下藥,亦不能見到任何的社會效果。
我相信香港的貧窮人口某程度而言,已成為了某一個階級了。一旦落入了,翻身的機會是微乎其微,即使你通過教育,也不容易可往上爬。在貧窮家庭中更甚,他們的收入大部份都是來維持基本的家庭開支,生活改善也有困難,他們豈能有餘額投放在子女的教育,改善家庭的生活。
問: 在今次的方案裏,曾蔭權特別提到為住在廣東的長者的方案給予類似香港一千元港幣的「生果金」,你覺得這方案只予居住在廣東省的香港長者,而沒有給予居於其他地方的香港長者是否有不公之嫌?
答:這計劃有两點,倘藉這計劃改善香港長者在中國境內的生活,這會是極之輕微,因為居於中國境內的長者最關心的是醫療照顧,住屋已不依賴香港政府,但醫療在中國境內是一筆頗大的開支,可是,我們並沒有一些跨境的醫療開支可以協助他們,所以,一千元對他們的幫助是極之輕微。
此外,香港政府為何要推出這計劃就因為這措施是受到較早時一起司法覆核案件的挑戰,法庭亦已宣判香港政府施行離港一定日數後,不能取得香港福利的制度敗訴,所以,我們相信香港政府是因為民間的法律挑戰而提出。
現在只在廣東省推行計劃,但是,我們知道香港的長者有不少人住在上海或福建,現在行政措施可以在幅員遼闊的廣東省實施,為何不能跟其他省政府如上海等,推行這計劃呢?行政上,應該是可以做到的,不過,我就不太理解為何香港政府不願做,這或許涉及財政問題。
這計劃的目標究竟是否想鼓勵這些長者回中國境內與親人團聚,同時間又可減輕香港的住屋及醫療開支問題,倘若是,我覺得香港政府應該給他們較大的回饋。
問:施政報告亦提及內地港童讀書問題,香港特首曾蔭權說要找方法吸引他們回港讀書,其實,這些學童不在港讀書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我相信這些小朋友的父母很多都是中國境內的居民,這些父母都會因為孩子的年紀問題,因而會把他留在身邊,一起居住。他們一旦過早來港定居讀書,無論對家庭、小孩甚至社會本身,都不會是一樁好事。
不過,由於香港的教育有一定性的吸引力,所以,不少家長會有計劃待孩子升讀中學或大學時,會返回香港就讀。因此,這類的規劃,政府一定要能夠掌握這些父母的意向,之後方作出規劃,並不是隨便講了就算,這涉及整體的人口問題,倘入境政策未能配合小孩的父母及早來港時,日後可能會給社會帶來影響如青少年問題等。
問:施政報告中未有居體方案提及政制方面,你怎看?
答:在現有的架構下,相信曾蔭權沒可能做到什麼。不過,我覺得曾蔭權沒有如實把普選及功能組別的意見向中央反映,這不倫不類的政制發展如何使現有的行政與立法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很多的施政亦延誤了。在此前提下,我覺得他沒有向中央提出自己的觀察及忠告。這是曾蔭權能力範圍內可以做,但是,他沒有做的事,他沒有做亦有可能引致中央作出一些錯誤的判斷,這對香港可能做了很大的遺害。
這份施政報告,較過去多份而言,這份是最低分,二十分不足,因為可以做的沒做,做的也是因循過去所留下來的,故此,這份施政報告只不過是一份因循及守舊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