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專欄:本土意識是怎樣煉成

0:00 / 0:00


上星期五,就是馬尼拉人質事件的三週年。恐怕沒有幾個人會想過,這件歷史上偶發的悲劇,激發起香港人的本土意識。

馬尼拉人質事件後,我寫下了這樣的一句:「我思前想後,最終的結論是,一天香港沒有發揮自己的軟實力,影響人家的政治,人家都只會當我們是透明。外交,不一定是主權對主權,也不一定是政府對政府,重點是我們要人家知道,損害香港人的利益,必定會有後果。」

當時的特首曾蔭權,不管甚麼基本法第十三條,即時拿起電話找菲律賓總統阿奎諾三世。人家就是不接電話;菲律賓外交部和愚昧冷血者如美籍大陸評論員阮次山之流,說香港特首沒有資格打這外交電話。至今我仍然相信,曾蔭權確是飲香港水大,流香港血的特首。一刻衝動,應該不是甚麼計算;其實任何一個有血性的人,也會做同樣的事情。

假如事件發生在今天。現在的特首,反應未必一樣。這樣講可能有人覺得不公道,但平情而論,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難免會相信,思歪首要考慮除了他掌握得一塌胡塗的民情,更重要的還是北京。總之,這就是許多人的印象。

經歷過馬尼拉人質事件,許多香港人意識到,我們再不站起來為自己爭取公義,就沒有人會;甚至乎,當香港人據理力爭,也會因為大陸的其他利益,而犧牲香港人應有的尊嚴。到後來,D﹠G事件,港人感到身份再次被抑制,鬱結爆發出來,本土意識終於形成一量不可抗拒的力量。

其實自回歸以來,董建華和他的支持者高調宣揚「香港被邊緣化論」,明明是勸導港人要背靠大陸,但近乎威脅的態度,總叫人覺得反感。

沙士期間,大陸官方隱瞞疫情,中山大學毒教授劉劍倫,明知身帶病毒卻來港求醫,在廣華醫院和京華國際酒店散播病毒;原來世界末日般的悲情,又是來自大陸。

再加上過去十年每天大大小小在街頭發生的文化衝突,本土意識就是這樣煉成。

香港人有獨特的身分認同,是歷史的產品。本土意識,是任何地方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不但在香港,大陸的不少城市亦如是。說到底,政治永遠都是地方的現象,只要有獨特的文化,就有城方政治,這個定律很難改變。

中央嘗試同化香港,但是香港人卻從心底希望保持獨特性,這是矛盾的根源。

北京一廂情願地覺得,凡是中國人就要認受同一個中央政府的權威,是忽略了歷史和制度對市民身份認同的影響力。

如果說透過更多的吸納和人民之間的交流,希望可以促成了解融合,過程將會非常漫長,至少要幾代人的時間。事實上,老一輩的香港人,身分認同上更傾向中國人的身分,年青一輩則剛好相反,這個世代的區別,是歷史偶然的結果,但趨勢上看來,香港人的身分,在可見將來只會更加明顯。

不過,假如北京嘗試粗暴地去要香港人接受一國,恐怕只會做成更多反作用,去年的反對國民教育事件,就可見一班。(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評論 https://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