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評論】為何香港人民懷念英女王?英國人做到的,中國人做不到

2022.09.15
【沈旭暉評論】為何香港人民懷念英女王?英國人做到的,中國人做不到
粵語組製圖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駕崩,享年96歲,今年才剛渡過登基70周年紀念。無論用怎樣的角度,女王都是福壽全歸,但無數香港人心底裡,還是非常不捨。

為甚麼?

就像絕大多數英國人,一般香港人出生開始,就是英女王在管治,習慣了她像家長般看護國家。政客來來去去,女王依然在位,她一生有15位首相出現,那是世界紀錄。在香港,女王的任期跨越了7任港督、4任特首,假如有哪個象徵可以涵蓋整段香港步入盛世、又步入衰亡的歷史,就只有女王。

英女王曾經是香港人民的絕對精神領袖。昔日殺人犯「三狼」要求特赦,會專門寫信給女王,當中引用當時流行歌詞 Que Sera Sera。市民要改變既成事實,求救的對象也是女王。雖然最終女王不能施展神跡,卻仿佛告訴香港人:不要怕,到了最後,無論面對多麼荒誕的事,依然有人在看顧你們。

對香港人而言,英女王從來都是高貴的,那是優雅,與階級無關。無論遇到甚麼風浪,英女王都處變不驚,喜怒不形於色,時刻提醒世人:這就是大英帝國的風範。香港人昔日的教育,特別是一些名校,都會培養這種貴氣。很多沒有教養的人簡單貶斥為「貴族特權」、「封建餘孽」,永不能理解這種氣度能化解矛盾、團結國民,更不會相信世上確有無需嚴刑峻法、也能令人心悅誠服的人和事。

女王經常被惡搞,在香港,飾演女王的造型演員是羅蘭女士。但她非常大量,也有幽默感自嘲。近年大量電影、電視、Netflix劇集以她為主角,久而久之,就像我們的家人一樣,看見她,就像看見自己的祖母。當她今年96歲高齡,還要在王宮拍攝和Paddington熊的慶祝環節,與民同樂,把那些天天把「人民」掛在口邊的獨裁者徹底比下去。

英女王零距離訪問愛民邨:為何英國人做到的,中國人做不到?

英女王生前在1975年、1986年,兩次訪問英屬香港。第一次還未有中英前途談判,香港處於麥理浩港督的黃金十年之中;第二次香港前途米已成炊,女王訪港多少有安撫意味。她一次訪問愛民邨,一次訪問隆亨村,和1997年後中國國家領導人君臨天下、殺氣騰騰地出巡南深圳,單看照片,就有天淵之別。

女王當然也有自己的保安,但到訪民居時,幾乎不設防。上層、下層街坊都可以隨便望,動作非常隨意,就像迎接遠房親戚到來,不會覺得那是要齋戒沐浴才能有榮幸一睹龍顏的「面聖」。

在英國保安系統,女王附近的特工足以應付直接施襲一類人身安全風險,但他們不一定要在女王身邊形影不離。在英國,女王經常微服出巡,近距離和人民握手談話,「是常識吧」。假如時刻沒有了保鏢就不敢行動,她的民望從何而來?

至於為甚麼英國人做到的,中國人做不到?我們理解以下八大結構,就會充分明白甚麼是文明:

1. 英國的保安不會防人民當面抗議,這本來就是英國君主職責的一部分。英女王外訪極多,見慣大場面,經常都會遇到示威。在加拿大、澳洲,也不時會遇到要求廢除君主制的人。她從來處變不驚,也不覺得這是尷尬,反而突顯了大英帝國的胸襟和核心價值。但在某國,假如領導人遇見講真話的人民破壞「和諧」,「違反國家安全」,所有官員都是失職,那人也很可能被消失。

2. 在愛民邨、隆亨邨,港英政府沒有對每一個居民進行「國家安全」審查,有可能上一層的大媽是深紅愛(中共)國分子,下一層的少年是激進左翼支持英國變成共和國。但就算他們忽然彈出彈入、叫口號,就像末代港督彭定康到訪青山醫院、遇到質問為何英國出賣香港的「精神病人」都只會笑一笑,然後停下來聽聽,尊嚴只會更顯。正常國家的「國家安全」不會因而受損,反而軟實力大幅提升。

3. 而就算有這樣的「大逆不道」發生,示威者、「亂說話」的人也不會有後果,不會被國安拘捕,不會未審先囚。市民沒有恐懼,國家自然就會安全。唯獨那些做盡虧心事的政權,才會時刻有被害妄想精神分裂症,無論見到甚麼都想到「國安」。

4. 而且,英國王室有身先士卒的傳統,假如真的有危險,也會自己迎接,不會過分倚靠保安來逃避。英國貴族的傳統、歷史上的特權,本來就是義務的一體兩面。每逢打仗,貴族都要率先上戰場,因此貴族在中世、近世的戰爭死亡率很高。但那是他們的榮耀,假如逃避兵役,反而會被自己人看不起。女王丈夫菲利普親王就堅持長期在軍隊服役,女王的兒子安德魯王子堅持在福克蘭戰爭親上阿根廷戰場,親自駕駛皇家海軍的直升機,亨利王子也到過阿富汗服役。昔日毛澤東好歹還派兒子參加朝鮮戰爭,雖然鬧出「蛋炒飯」醜聞,但起碼不是保鏢簇擁的少爺,然而習近平和他的家人們,會否親自上陣攻打台灣?

5. 女王親戚名將蒙巴頓伯爵,就是在1979年被愛爾蘭共和軍暗殺身亡,但女王不會因為這樣把保安提升到草木皆兵的級別。他們的哲學是「要來便來」,隨遇而安,風險從來都是宣誓效忠國家的一部分。

6. 英女王最擅長將反對派融化,不少她的首相,曾幾何時,都是反對君主制的「激進派」。例如七十年代的工黨威爾遜,本來主張廢除王室、建立共和,最後卻成為捍衛王室的女王鐵粉,就是每周一次的述職會,令他折服於女王的視野和學識。女王駕崩前任命的第15位首相卓慧思,代表英國政府對女王致悼詞,年輕時卻曾加入自由民主黨、主張取消君主制。她競選期間被翻舊賬,表示那是年少輕狂的歲月,「有年輕人吸毒、搖滾,我就嘗試了自民黨」,現在卻是支持君主立憲制的領袖。在電影《英女王》飾演伊麗莎白二世的Helen Mirren本身也是共和制支持者,拍完電影後卻高度肯定女王數十年如一日對英國的貢獻。換了是某國,這些人都已是未審先囚、受盡苦難的「重犯」。

7. 於是在英女王訪港期間,保安評估不會有任何風險,市民對港英管治高度滿意,就算有甚麽要反映也無傷大雅。換過來說,假如英女王在自己的國土自由行動也要畏首畏尾,這樣的君主,還有何存在價值?

8. 再退一萬步,英國崇尚小政府、大市場,從來不會浪費預算在天價維穩、請臨記扮「群眾」、唱頌歌一類無聊肉麻的事上,何況在民主國家沒有不透風的墻,這類鬧劇被揭發,只會成為笑談。至於這種安排,在某國是理所當然的、嚴肅的「國情」一部分。那是怎樣的國,自然心裡明白。
雖然君主立憲是虛君,但伊麗莎白二世的德行確是一代明君,明君配合善政制度,自然出現黃金盛世。可惜好景不常,香港人然後卻迎來再世始皇、配合最暴虐的國安法「制度」,這樣的反差又有誰接受得了?

天佑女王,感謝一切。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新增評論

請將評論填寫在如下表格中。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因此,評論將不會在您提交後即時出現。自由亞洲電台對網友評論的內容不負任何責任。敬請各位尊重他人觀點並嚴守事實。